60歲男子長期飽受右側臉部如電擊般劇痛所苦,連吃飯、說話都會引發疼痛,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接受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後,疼痛明顯緩解。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表示,三叉神經痛被認為是最劇烈的臉部疼痛之一,主要是源自第五對腦神經的神經病變,最常見原因是腦內小血管壓迫神經根部導致異常放電。他解釋:「腫瘤、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多發性硬化症、動脈瘤也可能是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
對於三叉神經的分布位置,巫智穎醫師指出,三叉神經從腦幹發出後分為三個分支,主要支配前額、上顎和下顎區域。「病人如果感受到單邊皮膚刺麻痛或是像刀割疼痛,甚至牙齦痛,經過牙科治療還是覺得痛,就高度懷疑是三叉神經痛造成的。」他說明,隨著年齡增長,血管老化、擴張或彎曲可能壓迫三叉神經,導致神經敏感而產生疼痛。

針對治療方式,巫智穎醫師表示,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藥物可能產生頭暈、嗜睡或皮膚過敏等副作用。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考慮射頻燒灼、加碼刀與顯微血管減壓手術等治療方式。其中,射頻燒灼和加碼刀雖然相對安全且不需住院,但成功率約60-80%,且可能有疼痛復發及臉部麻木等副作用。
這次接受治療的病患,經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處理,巫智穎醫師解釋:「手術是透過顯微技術從後顱打開約50塊硬幣大小的顱骨小孔,找到壓迫三叉神經的血管並將其分開撥離,最後在神經與血管中間放置不可分解的墊片。」他強調,根據大型研究統計,這種手術方式的長期緩解率超過90%,特別適合年輕或健康的患者。
最後,巫智穎醫師建議,預防三叉神經痛可透過保持頭部及臉部溫暖、控制三高、保持心情愉快及正常作息、避免菸酒等刺激性食物等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