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生首重潤肺防燥 中醫推薦「3款茶飲食療」

分享:

周二就要迎來秋分,秋分這天晝夜一樣長,而秋分以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之說,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中醫師指出,此時期民眾要特別注意呼吸道疾病、皮膚搔癢等問題,養生保健應以「養肺潤燥、疏肝理氣」為主。

秋分常見養生食物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圖/Photo AC)
秋分常見養生食物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圖/Photo AC)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表示,秋分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皮膚及黏膜疾病、心理抑鬱等症狀,同時免疫力也可能降低。他建議可多食用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食材,避免攝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針對養生保健,周大翔特別推薦「益氣潤肺茶」,食材包含西洋參3克、麥門冬6克、五味子3克、枸杞3克、陳皮1克及甘草1克,以300cc熱水悶煮30分鐘後飲用。另外,「木耳蓮子湯」也是適合秋季的養生食療,具有滋陰補虛、潤肺止咳等功效。民眾可準備新鮮白木耳1~3朵,視個人口味加減量,以及百合10g,蓮子20顆、紅棗5~10顆剖開,西洋參3~5片,將食材放入電鍋,約500~1000cc水量,燉煮半小時至1小時,最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

除了少吃辛辣食物,醫師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熬夜與壓力。(示意圖/Pixabay)
除了少吃辛辣食物,醫師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熬夜與壓力。(示意圖/Pixabay)

新店耕莘醫院中醫科醫師蘇郁婷提醒,入秋後天氣轉為乾燥,特別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體質者更要留意。她建議可以準備「桂花雪耳燉雪梨」,銀耳1朵(泡發並去蒂)、雪梨1個(去芯切塊)、南北杏6g、適量冰糖、少許桂花。先將銀耳泡發後撕成小片,與雪梨及杏仁一同放入燉盅,加入約600cc清水與冰糖,隔水燉煮約1小時,出鍋前5分鐘加入桂花,稍加燜煮即可食用。不僅能改善秋季乾癢不適,同時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熬夜與壓力,也是維護皮膚健康的關鍵。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