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立冬,象徵冬季正式開始。立冬不僅代表氣候轉冷,更是民間傳統進補、轉運的重要時機。專家提醒,進補前應先了解自身體質,並注意中西藥交互作用可能帶來的風險,以確保健康養生。

立冬是24節氣中第19個節氣,太陽位於黃經225度。根據台北市天文台的曆象表,立冬通常落在每年11月7日或8日。民俗專家柯柏成指出,2025年立冬時間將在11月7日12時03分48秒交節氣。
農田水利署與農業部資料顯示,「冬」是一年中最後的季節,象徵萬物收藏、冰凍的時節。《古代曆書》記載:「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立冬後,天地萬物活動趨於休止,動物開始準備過冬,農人則進行作物冬藏。
在民間習俗中,立冬被視為進補的好時機。俗諺有云:「立冬補冬,補嘴空」,意指經歷一年辛勞與氣候變化後,應趁此時進補、恢復元氣。不過,農業部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指出,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立冬時節並不會特別寒冷,有時還會有炎熱陽光出現,因此有「十月小陽春」之稱。
立冬期間有多項禁忌需注意,包括不宜過早外出、避免喝太燙的水、不宜洗熱水澡過久、避免激烈運動、不宜太晚睡、忌暴飲暴食、忌淋雨、忌情緒激動,以及不可忽略探望長輩。

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林巧梅強調,立冬進補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她表示:「虛則補之,若有氣虛、血虛時,便可以補氣補血,若陰不足便可以養陰,火氣大的實熱性體質,不能亂補中藥。」
專家建議的立冬10大養生食材包括薑母、羊肉、麻油、當歸、雞肉、山藥、紅棗、枸杞、黑芝麻、何首烏/熟地黃。這些食材各有不同的養生功效,適合不同體質的人食用。
藥師公會全聯會特別提醒民眾,中藥、西藥都是藥,不可輕忽中藥的藥性。黃耆、當歸、人參等冬令進補熱門藥材,可能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導致病情失控,是重大的藥物配伍禁忌。因此,慢性病患在立冬進補前務必向藥師諮詢,確保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