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經痛困擾多年的26歲女性,每月月經來臨前必須服用大量止痛藥,經中醫治療一個多月後,不僅擺脫止痛藥依賴,疼痛指數更從57分大幅下降至13分,生活品質獲得明顯改善。

這名女性患者自13歲初經開始就飽受嚴重經痛所苦,必須仰賴止痛藥度日。每逢月經來臨,左右少腹、雙側鼠蹊部都會出現劇烈疼痛,且在月經來前兩日就開始出現宮縮痙攣及抽痛症狀。近期經痛更加劇烈,西醫診斷為子宮肌腺症,每次月經期間需服用止痛藥(Ibuprofen 200 mg)一天3-5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謝秉芮表示,經痛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種。「原發性經痛發生在無骨盆腔病變的情況,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素水準升高誘發的發炎反應,導致子宮收縮和痙攣性疼痛。繼發性經痛則是由骨盆病理或特定狀況引起,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腫瘤等引起。」
經過中醫辨證,發現患者證型為肝鬱化火、脾虛濕盛、氣滯血瘀。醫師開立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及香砂六君子湯等處方,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的經痛症狀獲得明顯改善。

謝秉芮指出,根據視覺類比量表評估,患者的疼痛指數從10分進步到2-3分。止痛藥使用量也從原本月經來前一天至第二天每天需要3-5顆,減少到僅在月經第一天服用一顆。McGill疼痛調查量表顯示,「跳動的痛、牙咬樣痛、撕裂樣痛、疲勞乏力及恐懼」等症狀均大幅降低,總分從57分降至13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特別研發「加味四物湯」中藥即飲包,除了傳統四物湯的基礎外,還添加補腎填精的枸杞子等藥材。謝醫師表示,一般在經後服用3帖,對於虛證導致的月經不順及經痛有明顯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