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批來自澳洲的22.99噸豬雜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是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次,引發關注。醫師蘇偉碩批評政府對待本土豬肉和進口豬肉存在「雙標」,並呼籲應提高抽驗密度,終端產品須標示是否含萊克多巴胺,妥善因應民眾需求。

蘇偉碩表示,第一批被檢測出含有低劑量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聽說是由進口商自澳洲進口,接下來將迎來端午節,民眾食用豬肉和相關加工品機率非常高,而當初政府禁止國內豬農使用萊克多巴胺,卻開放進口豬肉含有萊克多巴胺,這樣的雙重標準是基於國際貿易考量,而這批進口豬肉會流向何方?終端產品除標示產地,也要標示含有萊克多巴胺,賴清德政府應妥善因應民眾需求。
蘇偉碩指出,過去其他國家的進口豬肉未曾驗出萊克多巴胺,這批是怎麼驗出來的?未來是否提高進口豬肉抽驗密度?政府都應該妥善因應民眾要求,公布給大眾知道。

食藥署表示,檢出含量遠低於現行規定標準值,符合食品安全規範,可合法上市。不過,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對此表達關切,特別是這些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若流入加工食品,恐引發食安疑慮。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台灣自2021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以來,首次驗出含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案例。市場分析認為,這批來自澳洲的萊豬,可能是進口商在試探台灣市場接受度的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