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為何雨天,總是懶懶睏睏的?醫師表示,此種現象可以用「二加二減,另一恰恰好」來解釋,負離子的增加、褪黑激素增加、活動空間減少、氧氣含量減少、雨聲恰好是催眠聲。
示意圖/資料庫
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專頁中發文分享,下雨天有「懶懶、散散,睏睏」的感覺,真的有醫學根據!
負離子的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由於閃電和雨水與空氣之間的摩擦,會在雨天中產生大量負離子,使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會增加,尤其是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下,會更容易感受到睏意。因為這些負離子的增加,會改變神經系統,使交感神經的刺激減少,心情舒適穩定。因此,常有人說,負離子有鎮定和催眠的作用。
雨聲恰好是催眠聲
黃軒提到,雨滴滴答答落在屋簷或窗戶或樹葉上,聲音一直重複,在同一種分貝、旋律和節奏時,更容易入睡。尤其當雨聲,落在0至20赫茲之間的聲音,使人感到舒適。所以,研究人負發現,當雨聲,傳入人體的大腦時,大腦,會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並產生所謂的α波,這個波形與人類睡眠時的大腦狀態非常相近。
當陰雨籠罩的天空,陽光不足,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不充分,導致空氣中的含氧量較偏低。這時,大腦由於自己會意識到,身邊的氧氣不足了,就會自動進行保護性調整,大腦把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也會產生睏意,避免用大量的氧氣。
褪黑激素增加
黃軒說明,人體褪黑激素是在黑暗中分泌的,當環境變得昏暗,製作出了一個擬黑的環境,大腦就會讓褪黑激素分泌增加,進而使人昏昏欲睡。此外,眼睛也會產生與睡眠有關的蛋白質,當光線愈亮,這些合成的蛋白質就愈少;光線愈暗,合成的蛋白質就愈多。
活動空間減少
下雨時,生活中的活動空間,一定會受到限制,導致許多戶外運動無法完成,在不能出門的情況下,睡覺何嘗不是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