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即將結束,對於容易情緒低落的上班族,職場壓力加上近期天氣驟變、持續低溫,可能引發憂鬱症或躁鬱症,彭祈龍醫師提醒,若心情低落或失眠持續1至2週,應尋求身心科協助。
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大甲李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彭祈龍指出,長期遭受職場霸凌卻無法抒發情緒,容易導致焦慮症狀,像是突發性的緊張、心悸,甚至陷入反覆思考某件事的困境,進而引發失眠或產生負面念頭,建議遇到這類情況時,應找信任的朋友、同事或親友傾訴。另外,目前正值季節變換,部分民眾可能會出現「季節性情緒失調」,導致憂鬱或焦慮症狀。
彭祈龍提醒,若情緒低落超過兩週、出現嚴重失眠或行為改變,應儘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針對憂鬱症或躁鬱症,由於患者難以進行過於複雜的活動,因此醫療團隊通常會建議以基礎娛樂方式來進行治療。
例如唱歌不僅是一種紓壓方式,也具備治療效果,透過歌唱與表演,患者可獲得掌聲與關注,進而提升自信心,並對心理產生正面影響,同時透過吶喊、嘶吼等方式釋放內心壓力,也有助於情緒調節,對於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
衛福部南投醫院也曾衛教指出,「季節型憂鬱症」(Winter Depression)在精神醫學領域中被歸類為憂鬱症或雙相情緒障礙症的一種「季節型發作」(Seasonal Pattern)。這類患者會在至少連續兩年內,於特定季節反覆出現情緒低落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秋冬復發的憂鬱症,到了春天才逐漸緩解。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季節型發作的診斷需符合以下條件,包括持續兩年以上,於特定季節發作憂鬱症狀,而非受到季節性壓力因素(如工作變動、學業壓力)影響。症狀包含情緒低落、無力感、無價值感、注意力不集中、食慾改變、睡眠障礙等。研究指出,冬季復發的憂鬱症患者平均年齡約40歲,較少超過55歲,而女性患者比例更高,約占3/4。
目前針對季節型憂鬱症的治療方法之一是光照療法(Light Therapy),透過特定強度的光線照射,幫助患者調節生理時鐘,改善情緒低落的狀況。此外,規律運動、維持健康作息、適度曬太陽,也有助於減緩季節變化帶來的影響。專家提醒,若出現長時間情緒低落、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獲得適當的治療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