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4歲王女士原本個性開朗樂觀,卻在十多年前更年期後出現恐慌、憂鬱等症狀,長年全身不適,四處求醫卻查找不出原因,直到遇見身心醫學科醫師周伯翰,才發現竟是長期服用的「止暈藥」惹禍。

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醫師表示,該患者前三年接受賀爾蒙治療,狀況一度穩定,但不久後病情急轉直下,服用抗憂鬱藥物長達十年,即使每天規則服藥,仍會有嚴重憂鬱、恐慌發作,也接受過rTMS治療,但症狀始終未能改善。
周伯翰指出,立即為婦人安排「NIRS腦功能檢查」後,才驚覺「前額葉波形不像憂鬱症」,再進一步觀察後發現婦人面部呆滯、肢體僵硬、行動緩慢與吞嚥困難等「類帕金森」症狀,進一步追蹤雲端病例看見患者因頭暈,十多年來每天吃2顆含有flunarizine(氟桂利嗪)成分的頭暈藥,才恍然大悟,因這款藥物長期服用有導致憂鬱症與帕金森症狀的風險。
在周伯翰的建議下,婦人停藥短短一週內恐慌症狀大幅減少,配合原本的憂鬱症藥物治療也停下來,情緒也逐漸改善,最終也恢復正常生活。

周伯翰表示,憂鬱症的成因不僅限於心理壓力,某些內科藥物因為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也可能是隱藏的危險因子,除了flunarizine止暈藥,常見可能引發憂鬱症狀的藥物還包括:
- 止吐藥(Metoclopramide、Domperidone)
- 降血壓藥(Beta阻斷劑)
- 賀爾蒙治療藥物
- 某些免疫抑制劑
- 抗癲癇藥物
周伯翰進一步說明,過去文獻有「flunarizine」引起的憂鬱症報告,長期服用可能影響多巴胺與血清素的活性,進而導致憂鬱、動作遲緩等症狀,因此,也建議臨床醫師在評估患者時,須從生理、心理、社會、藥物全面性的評估,並且定期評估患者是否有會產生憂鬱與「類帕金森症狀」。

周伯翰指出,藥物引起的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不同,治療方式也大不相同,他強調,唯有把導致副作用的藥物停用,症狀才有改善的可能,一般而言,藥物濃度下降,患者的憂鬱與帕金森氏症狀會逐漸緩解,恢復後通常不需要再額外服用身心科藥物。
- 長期莫名情緒低落、焦慮
- 抗憂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 無法解釋的動作遲緩、僵硬或吞嚥困難
- 原本個性樂觀,但近年來莫名逐漸變得憂鬱寡言
最後,周伯翰提醒,當憂鬱症治不好,可能不是「病」的問題,而是「藥」的問題,如果你或是身邊的親友有長期服藥的習慣,但出現上述狀況,應該立即向專業醫師諮詢,檢視目前使用的藥物是否影響身心健康,避免不必要的長期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