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要聞中心
2024總統大選人選,備受各界關注。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曾以「挑戰與回應」理論,來詮釋幾大文明的興衰歷史。特別是每一個文明都有面對挑戰的時刻,無論是氣候變遷、天災人禍、外敵侵略、科技進步、內部戰亂等等,但危機對一個文明是毀滅性的衝擊,或是轉型再起的契機,卻繫於它對危機的回應。質言之,適當而有智慧的回應,反而是轉機的開始。
2024總統大選可能參選者,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副總統賴清德、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圖/合成圖,中天製圖,翻攝自4人臉書)
但歷史給人們的機遇卻不多。沒有抓住「危機即轉機」的時刻,機遇稍縱即逝,一去不返。而整個世界大局已變,再也找不回當初的歷史條件了。
幾天前《連戰回憶錄》舉行發表會,會中來了許多當年參與台灣經建過程的重要大老:蕭萬長、劉兆玄等,都是從蔣經國延續到李登輝時代,乃至陳水扁、馬英九擔任總統的時代,非常重要的政策參與者、制訂者和執行者。如今回顧,是不是有些省思與遺憾的地方呢?
當天劉兆玄講了一段他感到遺憾的往事。那就是連戰任行政院長,蕭萬長任經建會主委,當時經建會顧問葉萬安提出應把台灣建成「亞太營運中心」作為最高目標的構想。蕭萬長對兩岸經貿的現況、大陸經濟發展的趨勢,以及台灣具有何種優勢、應如何利用大陸經濟開放的契機、運用台灣人才幫大陸與世界經濟接軌,以此壯大台灣,有著宏觀認識。因此,這個計畫在連戰支持下積極推動。
1995年經行政院院會正式核定通過。依此計畫,台灣將發展為製造、金融、電信、媒體、海運、空運等六大營運中心。當時大陸連一個深水港都沒有,台灣若發展得好,大陸的海運將高度依賴高雄港,高雄港可能成長為世界最大貨櫃港(1997年已是世界第3大貨櫃港)。更不必說當時許多跨國貨運、金融、管理集團等聽聞台灣有此計畫,已紛紛來台布局。
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圖/翻攝自 中視新聞台)
用劉兆玄的話說:「這是讓台灣可以更上一個台階的宏大計畫。」可惜的是,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忽然宣布「戒急用忍」,所有的規畫方案、所有連繫的跨國企業、所有參與布局的台灣大企業,乃至於政府各部會的心血,一夕之間歸零。
歷史機遇稍縱即逝,如今高雄港落到世界排名第16,而上海新建的洋山港已成為世界第1。而大陸的深圳、寧波、香港、廣州、青島、天津,都已進入世界十大的排名。兩岸間的對比,正好見證了台灣失去一次最好的歷史機遇。而當時的政策制訂者連戰、蕭萬長,內心何其遺憾。
歷史的機遇還需要勇於掌握與創造的人。在連戰的一生中,他曾掌握了一次開創歷史的機遇。那就是2005年的「破冰之旅」與連胡會。歷史未遠,人們應該都還記得那一年4月,連戰要赴大陸訪問的時候,多少台獨動員的人馬揮舞旗幟長棍,一路阻擋,完全不顧自由旅行的人權。然而連戰此行卻打破兩岸長期的禁忌,為後來的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平台開創契機。毫無疑問的,這是轉變歷史方向的大氣魄、大決斷。連戰的歷史地位因此改觀,他所開啟的兩岸之門,也為馬英九執政後的兩岸三通、兩會談判、簽署ECFA、馬習會等,開創新局。
連戰在書中仍感到遺憾的,恐怕是馬英九執政時期未能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他曾向馬英九建議,可惜未能實現。如今兩岸情勢緊張,在美國有意「以台制中」將台灣烏克蘭化,而蔡政府又堅持「抗中保台」的錯誤政策時刻,和平變成人民最大的盼望。但歷史機遇還在嗎?
對現在的台灣來說,美國與中國的對抗,是危機,也是轉機。此時美國更加需要台灣,以制衡中國;而中國也更加需要台灣以維持台海和平,讓大陸可以穩定發展經濟。在美中都需要台灣的時刻,台灣如何在兩強之中維持平衡,以微妙的政策,爭取更大的和平與外交空間,這恐怕需要更冷靜的智慧、更靈活的政策。
此時此刻,若有人能掌握歷史機遇,開啟兩岸和平協議談判,為台灣開創太平盛世的契機,也為東亞爭取和平的時代,他就是未來的歷史締造者。歷史機遇稍縱即逝,台灣需要一個大智大勇的「破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