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4年採購百億美元農產品 旅美學者:務實外交的策略與代價

分享:

總統賴清德上月30日接見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林德柏格(Luke Lindberg)時宣布,台灣業者規劃在未來4年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包括黃豆、小麥、牛肉和玉米等;同時,美方也宣布開放台灣鳳梨銷往美國市場。賴清德稱,這顯示台美雙邊在農業及經貿領域彼此的需要及堅實的合作。

賴清德上月30日接見美農業部次長參訪團。(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賴清德上月30日接見美農業部次長參訪團。(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在臉書貼文中表示,根據最新一份協議顯示,台灣將在 2028 年前購買俄亥俄州大豆與玉米,總額約 64 億美元;與此同時,台灣也與印第安納州簽署意向書,計畫在四年內購買 64 億美元的玉米與大豆,其中包括台灣飼料工業同業公會承諾採購 21.2 億美元玉米及玉米製品,以及植物油工業同業公會承諾 34.4 至 42 億美元大豆。

他認為從外交角度來看,確實是一種務實外交。在川普主導的交易型外交框架下,台灣以農產品採購來鞏固與美方,特別是共和黨中西部農業州的連結,是一條可行的路。這些州在政治上影響共和黨國會議員,進而影響白宮對台政策,這樣的布局方向沒錯。

翁履中提到,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勢必對台灣本地農業帶來衝擊。許多台灣農民與中小企業可能因此受到擠壓,甚至產生疑慮與反彈。這也意味著,政府需要清楚說明這些採購背後的戰略意圖,而不是僅用「外交突破」或「友好象徵」來包裝。若沒有誠實溝通,社會只會陷入不信任的循環。

他還示警,共和黨的政治文化比民主黨更重視保守價值,而「守信」與「承諾」正是核心價值之一。台灣一旦簽下這些意向書,雖然不見得要買好買滿,但是當地政治人物與農民絕對會期待合約落實。別忘了,川普第一任期時,北京也曾承諾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但最終食言,導致美中關係全面惡化。台灣必須吸取教訓——一旦承諾,就要做到。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