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釋放超過6000萬噸水量沖入下游光復鄉,造成16人死亡的災情,農業部卻主動要求媒體將「潰堤」、「潰壩」報導改為「溢流」,引發爭議。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7)日回應表示,溢流是對水的描述,潰壩是針對壩體的描述,不需糾結在名詞上。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滿水位超過9000萬噸,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6000多萬噸水量洩出來,溢流口下切80公尺,「壩已經垮了、不見了,這就叫潰壩。」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也直言,如此大的洪水波就是潰壩,潰壩與潰堤意思相同。他進一步說明,這個堰塞湖壩體高度達200公尺,比全台最高的人工壩德基水庫200公尺還高,但壩體並非人工設計,為地震山崩自然生成,因此極度脆弱,豪雨沖刷即出事,根本來不及應對。

李錫堤表示,不幸中的大幸是這次僅有泥水往下衝,並沒有土石沖刷,否則災情會更加慘重。目前堰塞湖蓄水量已剩不到700萬噸,僅為原本的7.5%,溢流口已下切113公尺,但仍有水持續注入與流出,危機尚未解除。
針對用詞爭議,陳駿季今天受訪時被問及李鴻源前部長直指就是潰壩,為何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陳駿季說明,「溢流是對於水的描述,潰壩是針對壩體的描述,描述對象不一樣,水溢流後會出現沖刷跟下切,因此潰堤、潰壩是溢流後的結果。」他呼籲外界不需要糾結在名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