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物對健康的影響引發關注,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人工色素、代糖、乳化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長期食用可能會影響腸道健康,甚至成為癌症的推手。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表示,腸道中存在好菌、免疫細胞及神經網絡,每一口食物都會影響身體的微生態。若長期攝入食品添加物,可能導致腸道菌相失衡,引發各種健康問題。
根據張家銘的分析,人工色素不僅存在於糖果、汽水中,也普遍存在於早餐麥片、果凍、冰棒等兒童零食中。這類色素可能引起腸道發炎、破壞菌相平衡,甚至增加DNA損傷風險,並可能影響兒童的行為與注意力。
在代糖方面,許多人為了控制熱量會選擇使用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劑。然而,這些替代品不僅會影響腸道菌相、破壞腸道屏障,還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張家銘指出,部分動物研究更發現代糖可能與腸道腫瘤的發生有關。
常見的乳化劑和增稠劑,如羧甲基纖維素、吐溫80、麥芽糊精、鹿角菜膠等,雖然能改善食物口感,但科學研究發現這些成分會破壞腸道黏液層、減少有益菌數量。對於本身有腸胃敏感、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的患者來說更應該避免。
防腐劑如苯甲酸鈉、亞硝酸鈉、銀奈米顆粒等,雖然可以延長食品保存期限,但也會抑制腸道益生菌的生長,甚至降低腸道免疫功能。
張家銘建議,民眾不必完全拒絕加工食品,但應學會選擇與辨識。他建議可以從學習閱讀食品標示開始,避免食用顏色過於鮮豔、味道過重、保存期限過長的食品,以原型食物、自煮為主,才能給腸道最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