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持續下探,內政部統計顯示,2024年每名女性平均僅生育0.86名子女,再創歷史新低。面對嚴峻的少子化危機,社會近年將焦點轉向「凍卵補助」與「生育保存」等科技手段。宜蘊醫療國際醫療總監、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理事林時羽醫師指出,生育保存雖然重要,但它解決的不是少子化的根本,而是讓個人有更多選擇權利。

「若沒有社會結構的支持,再先進的技術都只是止痛藥。」林時羽醫師分析,亞洲高所得社會如台灣、韓國、日本及新加坡普遍面臨「高教育、高就業、低生育」的矛盾現象。他強調,生育不僅是生理問題,更是文化、經濟與性別結構的反映。結婚年齡上升、住房負擔沉重、職場環境與育兒支援不足,都是年輕世代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
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越來越多女性選擇透過凍卵預留生育可能。林時羽醫師表示,社會性凍卵展現了女性對未來的積極規劃與生育自主的實踐。「這項技術讓女性有多一份選擇,也提醒社會應提供更多支持,讓每一位女性能在不同階段,都有權利決定何時成為母親;同時,也反映出台灣在職場與家庭支持制度上,仍有改進的空間。」
在醫療性凍卵方面,衛福部今年啟動「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方案」,最高可申請7萬元補助。林時羽醫師指出,冷凍卵子與胚胎技術對於癌症或需接受化療的患者,已是國際標準照護之一。他建議未來應建立跨科別的「診斷及轉介」流程,確保病人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完整諮詢與保存機會。
談及政策方向,林時羽醫師建議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時,應區分「醫療性需求」與「社會性需求」兩個層面。短期內,應持續保障生育保存的可近性,並確保補助資源公平分配。同時,他建議加強資訊透明與公民教育,公開不同年齡層的凍卵成功率、風險與費用,提供中立、專業的諮詢機制,避免商業化誤導。

「若能建立全國性資料庫,追蹤凍卵族群的年齡、利用率與後續懷孕結果,將能使政策更有根據。」林時羽醫師強調,長期來看,少子化的關鍵仍在結構面改革。整體社會環境的改變,包括改善職場性別平等、擴大父職參與、降低住房壓力與托育負擔、以及婚育脫鉤觀念,才能真正讓年輕世代「敢結、敢生、也養得起」。
林時羽醫師最後呼籲,生育保存技術是個人自主的重要工具,但不能取代社會支持系統。真正能扭轉少子化的,是讓年輕人對未來有信心、有資源去組織家庭與育兒。他呼籲政府與醫界同步行動,一方面持續完善生育保存成為基本權益,一方面推動職場、托育與住房制度改革,讓醫療科技也成為支持新生命誕生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