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緊張局勢不斷升溫,引起國際關注。旅美教授翁履中舉出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軍事智庫期刊《War on the Rocks》,以及香港《南華早報》共3篇報導,點出中國大陸可能加強心理戰與系統攻擊的戰略規劃,呼籲台灣應思考如何建立全民抗壓能力、重建社會信任,從而建立起真正能抵禦各種統戰與威脅的國家防線。

翁履中發文表示,在台海緊張升溫之際,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軍事智庫期刊《War on the Rocks》與《南華早報》於24小時內相繼發布關於中國大陸對台作戰準備、戰略威懾與基礎設施打擊策略的重磅報導,從台、美、中三方視角,拼湊出當前台海局勢的一幅高度複雜、充滿戰略算計的圖像。
翁履中表示,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引述台灣與美國官員指出,解放軍目前已進入高備戰階段,包括空軍、火箭軍與兩棲部隊在內的聯合作戰能力快速提升。報導提及,中方具備以「演習掩蓋突襲」的實力,並透過PCH-191多管火箭系統與頻繁登陸演訓,為可能的軍事行動鋪路。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則警告,中國大陸的軍事部署「非常接近實戰」條件。
美國軍事智庫期刊《War on the Rocks》隨後發表長文,解析中國大陸如何規劃對抗美軍介入的戰略,包括透過核武、太空、網路與資訊作戰等手段進行「戰略威懾」,削弱美國本土關鍵基礎設施,進而壓制其介入能力。文章指出,中國大陸可能採取「系統破壞戰」與「製造既成事實」等方式,藉以擴大戰略籌碼,並建議美國應強化印太威懾與本土防衛整合。
香港《南華早報》也披露中國大陸軍事期刊《海軍與商船》的一篇文章,主張以精準打擊與網路癱瘓台灣關鍵基礎設施,如液化天然氣終端站、電網與通訊系統,造成社會動盪與民心崩潰,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標。
翁履中解析,這3篇報導共同構築出台海戰略環境新樣貌,即一個不再僅僅靠「大軍壓境」的時代,而是多元手段疊加、「戰術突襲+戰略恫嚇+系統癱瘓」並行的新型戰爭模型。
翁履中指出,事實上,現代戰爭絕不只是比武,而是比信念、比系統、比心理。對岸正試圖研擬高度機動與系統式摧毀方式,跳過傳統登陸作戰的高風險,在需要動用武力時,以「最低代價打擊來換取最高回報」的方式來逼迫台灣。
翁履中說,相較之下,美方對台灣的支持除了強調「戰略模糊」,「再保證」,或是「威懾對等」的詞語之外,並沒有太多更新。長時間以來,美中兩國間的軍事訊號過於著重於「打與不打」,而忽略了清晰界線與戰略語言必須同步。
翁履中認為,其實,若華府能更清楚地表達:不支持台獨、不坐視武力,兩岸或許可以少一點猜測。台灣最害怕的不是解放軍的火箭,也不是殲-20有多強的性能,而是我們內部對生活失望所滋長的無力感與天天都是政治的對立分化。
翁履中呼籲,台海議題的敘事已逐漸從「是否打」轉為「如何打」與「如何應對心理威懾與系統攻擊」。對台灣而言,與其陷入恐慌式軍事資訊轟炸,不如強化民生韌性、推動政治和解與社會團結,讓台灣社會真正具備面對統戰與心理戰的免疫力。說真的,任何軍事對決,最強大的優勢都不在於武器,而在於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