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大罷免投票結果出爐,所有遭提案罷免的在野黨立委全數挺過,重創挺罷方、執政黨士氣。對此,旅美教授陳時奮提出深度分析,指出四項危機導致此次大罷免失敗,並且直言,如果民進黨沒有解決這些問題,2026地方大選也將持續苦戰,總統賴清德更可能成為「虛位元首」。

陳時奮在臉書發文表示,這次大罷免的失敗主要受到四大關鍵因素影響。首先是年輕選民普遍對執政黨存有敵意,他解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全球化引進大量廉價勞工,導致已開發國家的工資漲幅受到壓制。以美國為例,三十年來勞工的實質工資購買力僅成長約5%,造成M型社會的形成,年輕人對執政者不滿。
其次,社群平台的普及實現了言論平權,使民粹言論得以在缺乏主流媒體把關的情況下快速傳播。陳時奮指出,「邊緣型政治人物可藉由社群平台煽動民粹,但這類人物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個因素是中共政府的長期滲透。陳時奮表示,台灣的社群平台遭受嚴重滲透,且因兩岸無文化、語言隔閡,有利於中共進行認知作戰。更嚴重的是,台灣各地的媒體、宮廟、宗親會、社團法人、教育機構等,都可見中共統戰影子。

最後一項因素是台灣民主制度缺乏自我防禦機制。陳時奮解釋,面對中共滲透,台灣因國族認同分歧而難以採取有效對策。他舉例,蔡英文總統任內行政院曾提出數位中介服務法以抵禦中共滲透,但最終因涉及言論自由疑慮而無疾而終。

陳時奮強調,這四項環境因素已存在一段時間,且有加劇跡象。他警告,若這些問題無法獲得解決,明年地方選舉民進黨恐將持續苦戰,總統賴清德更可能淪為虛位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