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肺炎黴漿菌又被稱作「會走路的肺炎」,預估下一波感染潮會落在12月至明年1月。疾管署整理5大QA,包含傳播途徑、高風險族群、感染症狀、預防方法及治療方式。

肺炎黴漿菌是一種非典型的細菌,常造成呼吸道輕微感染,因此又有「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封號。雖然症狀相對輕微,但持續比較久,有些病人可能達幾周到幾個月之久,且仍可能引發肺炎、腦膜炎等重症,絕不能輕忽。
疾管署在臉書專頁「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中發文,透過5大QA來讓民眾更了解肺炎黴漿菌。
- 肺炎黴漿菌是如何傳播的?
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

- 哪些族群是高風險群?
所有年齡都有可能感染,但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易於學校、學生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發生疫情。
- 要如何預防?
出現咳嗽等呼吸道症狀時應戴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丢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落實肥皂勤洗手。

- 感染後會有甚麼症狀?
最常見的疾病型態為支氣管炎;常見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可能有持續惡化甚至長達數周的咳嗽;約有10%的人會得到肺炎。小於5歲的孩童感染時,除有上述症狀外,可能以喘鳴(wheezing)表現。
- 要如何治療?
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若發展為肺炎,應遵照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