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醫療網
68歲張女士,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中午到田裡工作1至2小時後,覺得身體十分倦怠虛弱,被送往中榮嘉義分院就醫,抽血檢查發現,張女士已有脫水情況,是典型的熱衰竭現象,經過靜脈注射及水分補充改善後才順利平安出院。
(示意圖/photoAC)
中榮嘉義分院家醫科醫師蒲柏瑞表示,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熱傷害發生的機會也因此更加提升,根據統計台灣截至去(2022)年7月13日止,連日高溫已造成263人熱衰竭就醫,而「熱傷害」發生率更在10年來暴增近9成,因此民眾應掌握預防熱傷害3要訣。
症狀、嚴重程度不同 熱傷害可分為「這些」
當身體面對高溫時,若熱調節機制失去功能,會使體內熱累積引發身體一系列不適,造成各種身體損傷,包括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熱昏厥等都是所謂的「熱傷害」。
蒲柏瑞醫師進一步說明,熱傷害依據症狀及嚴重程度又可以分為:
- 熱昏厥:突發性暈眩或昏倒
- 熱水腫:腳、腳踝和手的輕微腫脹
- 熱痙攣:小腿、大腿、肩或腹部等部位突然發生肌肉間歇性抽動,疼痛性痙攣或持績肌肉攣縮
- 熱衰竭:口渴、倦怠、虛弱、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大量出汗。
而熱昏厥、熱痙攣的症狀也可能同時出現中暑產生的症狀,包括頭暈、虛弱倦怠、情緒不穩、噁心、嘔吐、視力模糊、意識混亂、急性譫妄、抽搐痙攣、昏迷等。
熱傷害有6大高危險群 了解預防3要訣、緊急處理
(示意圖/photoAC)
國健署指出熱傷害有6大高危險群包含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過重及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等。
不過,熱傷害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民眾皆應留意,尤其戶外工作者和其他人相比,熱傷害造成的死亡率增加20倍,更要特別小心。
蒲柏瑞醫師表示,熱傷害是屬於可預防的疾病,國健署也列出了防熱傷害3要訣:
- 保持涼爽
- 補充水分:戶外工作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或高糖分飲料
- 提高警覺:檢查空調、監測溫度,並監測自身及其他人的身體狀況
蒲柏瑞醫師提醒,若已發生熱傷害,應先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至陰涼處休息,並給予水分或電解質補充,若為熱昏厥、熱水腫、熱痙攣,大多會自行恢復,但若是體溫有升高的情況,且皮膚泛紅、熱,就有可能出現熱衰竭、中暑,此時要想辦法降溫、脫下衣物,若仍無法散熱可以潑冰水在臉部以下降溫,並適時送醫。
- 文章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戶外工作者熱傷害死亡率增20倍! 如何預防、緊急處理熱傷害?
更多【健康醫療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