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宗芳/綜合報導
大陸商業航太再添新生力軍!捷龍3號運載火箭9日下午14時35分在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將14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任務是捷龍3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也是大陸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熱發射」。
捷龍3號黃海上首飛1箭14星。(圖/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導,捷龍3號運載火箭是由大陸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院)抓總研製,採用商業化模式和技術經濟一體化思路,在長征11號火箭基礎上系列化發展,是捷龍系列火箭的第2位元成員。採用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佈局,總長約31公尺,箭體最大直徑2.65公尺,最小直徑2公尺,總質量約140噸。同時,擁有直徑3.35米和2.9米兩種構型整流罩,能夠與多種星箭介面適配,滿足多種衛星安裝要求,具有運載能力強、整流罩包絡空間大、發射方式多樣化、經濟性好、履約週期短、發射效率高等特點。
捷龍3號火箭總設計師管洪仁介紹,該火箭在研製過程中填補了大陸航太多項空白,在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1.5噸,具有滿足主流中小衛星組網發射比較實用的運載能力。為完成「1箭14星」任務,研製隊伍採用直徑3.35米整流罩,相比於同規模固體運載火箭可為有效載荷提供更大的包覆空間。
捷龍三號運載能力強、發射方式多樣化。(圖/新華社)
這次發射任務也是大陸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熱發射」。據《環球時報》消息,海上發射航落區具安全性好、發射軌道靈活、發射效率高等優勢,此前長征11號採取「冷發射」,即利用彈射器把火箭彈射到高空再點火,優點是盡最大可能保護發射平臺,但是發射能力有限,熱發射則是發動機點火後直接將火箭推出發射架。由於箭體規模增大,捷龍3號火箭採用框式導向海上熱發射方案,攻克了待發穩定性、離架安全性、燃氣流排導和熱防護設計等技術難題,在確保發射安全性前提下,有效縮短發射流程、降低發射成本。
捷龍3號火箭總指揮金鑫表示,「目前我們正在規劃更大規模的捷龍四號固體運載火箭,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2.5噸,並積極探索液體火箭海上發射能力。」未來將實現「冷熱兼備」、「固液相容」、「固定+機動」、「一次出海多次發射」的海上發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