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長的「漢光41號」演習日前順利結束,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今(22)日在臉書貼文,回顧國軍的「漢光」系列演習並提出建言。

張競表示,「漢光」演習是我國政府針對驗證台澎防衛作戰戰略構想與作戰計畫,所舉辦年度性與系列性三軍聯合作戰演習。有軍事評論者稱演習前身為華、美斷交前,每年循例所舉辦的「中美聯合軍事演習」,但就演習架構、想定與科目等,其實相互間毫無銜接關係可言。
舉辦「漢光」演習最初時期,是著眼於分區驗證各個不同地域所擬定作戰計畫可行性與適當性,當時由於國軍缺乏電腦輔助兵棋系統,因此在初期的架構都是透過設定演習想定,先實施討論提報模式兵棋推演,藉由研討作戰構想並針對作戰計畫細節提問辯論;隨後依據研討所獲初步結論,透過實兵驗證確認作戰計畫可行性。

首次舉辦「漢光」演習時,為提振國內民心士氣,特別由當時總統蔣經國親自主持三軍火力展示演練,並邀請政府首長、各國使節、地方官員與民意代表參與盛會。由於三軍火力展示實彈射擊獲得社會普遍正面回應與評價,因此成為爾後「漢光」演習的壓軸大戲,並發展成為國軍對外鞏固公共關係及推廣全民國防教育重要管道。
「漢光」演習採用的兵棋推演、實兵驗證及火力展示3階段架構,歷經十餘年後,國軍開始引進電腦輔助兵棋系統,透過計算機模擬戰場情境與有限度自動測裁判定交戰結果,演習便轉換為藉由電腦兵棋系統支援的指揮所兵棋推演,然後再實施實兵驗證,此外也轉變成台澎金馬普遍動員參與的全面性演習。
後來國防部考慮國防財力負荷與軍事預算調整,開始將諸多年度系列性兩棲登陸、傘兵空降以及地面部隊實兵對抗軍事演練,順勢納入「漢光」演習實兵驗證階段同時操演;此外民間會配合實施防空演習,同時亦將後備軍人動員召集演練納入驗證。
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最後階段,其國安幕僚團隊認為「漢光」演習僅限於軍事演練,無法真正研討面對國家安全威脅時,政府行政體系與國安機制如何因應危機,因此倡議在演習兵推前,先舉辦政軍高層兵棋推演(政軍兵推)。因此,「漢光」演習也成為涵蓋政軍高層兵棋推演、軍事體系指揮所電腦兵推、實兵演練與驗證、火力示範以及最後演習檢討的完整架構。
此外,由於整個國際戰略態勢轉變,華盛頓開始積極思考運用台灣牌應對北京,因此開始派遣美軍現役人員觀摩、參與「漢光」演習,更積極推薦曾任戰區層級退役高階將領,以觀察員名義在「漢光」演習不同階段擔任國軍首長顧問。
馬英九總統接任後,國軍有感於每年都要舉辦「漢光」演習,部隊任務負荷相當沉重;而且逐年演習所發現缺失,若須認真調整部隊架構與運作規範,在下次演習前間隔時間不足,亦很難完全改善,因此曾有段時間呈請上級同意,將演習間隔加長,不再每年舉辦,但卻因此引發政壇諸多臆測,最後又恢復每年實施。
由於國軍檢討將三軍不同部隊集中實施火力展示,必須耗費大量兵力,且預演所耗用彈藥未見得符合落實訓練成果的成本效益,因此「漢光」演習開始與火力示範脫鉤,但也失去政府層峰經營政治威望、國軍經營公共關係的機會。
張競指出,鐵打營盤流水兵,軍中人士經常更替,社會基礎建設不斷變化,戰略環境隨時更動,武器科技更是日新月異,戰術戰法隨時翻新,因此只要有兵就必須經常練兵,透過演訓驗證作戰構想與計畫,且相當時日就必須重新檢討,而透過演習尋找缺點更是無可迴避。
張競也提醒,政府的國安體系謀士智囊及行政團隊首長,亦如走馬燈不斷更替,在檢討「漢光」演習時,政府高層必須思考,是否應重新恢復舉辦軍政高層兵推,好讓文職官員與行政首長能夠演練,面對國家安全危機時所應採取應對措施,以及其所負責主管政務面向應有的妥善因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