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活動頻繁,今年規模6以上地震已發生超過90次,引發各界關注。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指出,台灣未來50年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的機率高達99%,規模7.0以上地震的機率則為54%。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目前地震學上對於「活躍期」並無明確定義,由於人類觀測地震的時間僅有百餘年,過去多仰賴文字記載或考古觀測地震斷層,若要定義活躍期,需要設定觀測時間範圍及統計數據。
回顧台灣歷史地震,吳健富指出,近年確實發生多起較大規模地震,包括2022年9月的台東地震、2018年花蓮地震及2017年台南地震。若將時間拉長至更久遠,1906年曾發生規模7.1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台中發生規模7.1地震,1964年也有規模6.3的白河地震,以及1999年的921地震。

針對未來地震預警系統優化,吳健富說明,目前若地震震央位於陸上,約7至8秒就能發布國家級警報,但若發生在外海則需要15秒左右。氣象署已在東部海域建置海纜,未來也計畫從恆春一帶建置南部海域設施,期望能爭取更多預警時間。
此外,地震專家郭鎧紋也分析,今年2至3月地球處於平靜狀態,但自3月28日緬甸發生地震後,地震活動明顯增加。他預估未來規模8以上地震會更加頻繁。不過吳健富強調,由於台灣陸上斷層長度有限,不會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