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明/川普重啟核試 戰略嚇阻或戰略焦慮?

分享:

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今年10月底時,美國總統川普在南韓釜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宣布,他已指示五角大廈「立即恢復核子武器測試」,稱美國必須「與俄羅斯和中國站在同一基礎上」。這是美國總統三十多年來首次公開提到重啟核試,引起北京、莫斯科與華府內部的強烈關注。

核武試爆情形。(圖/美國聯邦政府)
核武試爆情形。(圖/美國聯邦政府)

儘管美國能源部隨後澄清「目前並無核爆計畫」,但川普的發言仍被視為一項政治訊號,顯示他準備以核嚇阻重新塑造美中力量格局。

幾乎在同一時間,華府智庫圈也傳出新的對台政策主張。包括CATO研究所與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在內的學者相繼發表文章,認為美國應該「支持台灣自我防衛,但不應承諾為台灣而戰」。這種「有限支持論」挑戰延續原本的戰略模糊政策,反映美國在中國崛起與國內負擔之間的戰略焦慮。

川普的核試爆言論與「棄台論」雖然不具直接關聯,但它們共同揭示同一現實,美國的嚇阻方式與對外承諾正經歷轉變,模糊的灰色地帶正在縮小。

川普(圖左)、習近平釜山會晤。(圖/美聯社)
川普(圖左)、習近平釜山會晤。(圖/美聯社)

美國「戰略模糊」的退卻?

戰略模糊原先是美國在台海政策上的核心機制,也就是既不明確承諾保衛台灣,也不排除出兵的可能,以模糊來創造嚇阻。然而,三十年後的今日,這套架構正同時受到政治現實與軍事環境的侵蝕。

川普的核試爆言論表面上針對中國與俄羅斯的軍備競賽,實際上反映出一種在過度擴張下的象徵性力量展示,當美國難以承擔多戰場的傳統嚇阻成本,總統便以高調的核言論維持「超強嚇阻」形象。這種做法強調力量展示,恐非戰略穩定,也使「核子嚇阻」重新回到政策舞台中心。對北京與莫斯科而言,這是挑釁,但對華府內部而言,它同時象徵美國正在失去同時嚇阻多個對手的能力的戰略焦慮。

在這個背景下,CATO與昆西研究所提出的「不為台灣而戰」論調顯得並非孤立。這些智庫認為,台灣雖是重要夥伴,但並非「攸關美國生存的核心利益」,而直接介入台海戰爭將導致災難性後果。史文(Michael Swaine)在今年年中的政策簡報中甚至提出,美國應逐步轉向「戰略清晰但不干預」,公開表示不會與中國開戰,同時強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與對中對話空間。這種觀點得到部分共和黨務實派的認同,或也符合川普「美國不應為他人打仗」的一貫主張。

近年美軍不應介入台海戰爭的「棄台論」不斷出現。(圖/美國海軍)
近年美軍不應介入台海戰爭的「棄台論」不斷出現。(圖/美國海軍)

矛盾在於,美國同時強化軍事威懾(如核試論述、印太部署),卻又釋出「有限承諾」訊號。對盟友而言,這是信任危機,對中國而言,則可能誤讀為華府缺乏決心。結果是,美國既無法完全嚇阻北京,也無法讓台北放心。這種戰略模糊的「中空化」,正是當前台海安全最不穩定的部分。

從「嚇阻」到「責任外包」

川普的核試爆言論與華府智庫的「棄台論」在邏輯上雖然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個戰略重心轉移,美國正從「直接嚇阻」走向「責任外包」,顯見美國「過度擴張」的帝國疲態。

首先,是財政與產能的限制。美國同時面臨對俄制裁的延伸成本、烏克蘭援助疲乏、以及印太戰略部署的資源競爭。當軍費逐年上升、國內赤字不斷擴大,維持全球駐軍與同盟防衛承諾的政治空間越來越小,這使得「讓盟友自行強化防衛」、「提升夥伴分攤比例」成為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都能接受的務實方向。

其次是戰略風險的再評估。近年多項兵棋推演普遍顯示,一旦台海爆發戰爭,美國若直接介入,可能在初期即損失航艦與上千名人員,甚至引發核子升級。這些模擬結果讓政策圈重新檢視戰略模糊的代價,過去那種「模糊能維持和平」的假設,已難以說服當前的風險評估模型。因此,華府新的共識正在形成,美國應該協助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而非以出兵承諾作為核心嚇阻手段。

近年的兵推顯示,美國介入台海戰爭將面臨航艦損失。(圖/美國海軍)
近年的兵推顯示,美國介入台海戰爭將面臨航艦損失。(圖/美國海軍)

在實務層面上,這樣的戰略轉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向。第一,擴大對台軍售與訓練合作,強化防衛能量但不派駐美軍,維持「不介入但支持」的原則。第二,鼓勵日本與澳洲在區域安全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透過多層次安全夥伴網絡分擔威懾責任。第三,同時維持與北京的危機溝通管道,防止戰略誤判與局勢升級,確保緊張關係仍在可控範圍內。

這種「支持但不承諾」的新模式,表面上仍維持對台關心,實際上卻是將軍事風險轉移給區域盟友與台灣自身。對美國而言,這是降低衝突成本的理性選擇,但對台灣而言,卻意味著安全保證的基礎正在鬆動。

美國的再分攤時代的到來

川普的核試爆言論與華府智庫的棄台論看似分屬不同議題,實際上卻指向同一趨勢,美國正重新定義印太安全架構中的「責任邊界」。美國戰爭部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與中國防長董軍日前會晤時,雙方同意建立軍對軍溝通管道來降低衝突和誤判為目標。這項安排象徵美中雖仍對立,但顯已開始透過風險管理取代直接嚇阻。

美國戰爭部長赫格塞斯。(圖/美聯社)
美國戰爭部長赫格塞斯。(圖/美聯社)

與此同時,美國在區域內推動的戰略重心愈臻明確,包括,要求盟友增加國防支出、分攤戰略成本。華府最新向印太盟國提出的政策目標,是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5%,作為維持美國安全傘與情報共享的前提。這項要求不僅反映美國內部孤立主義與財政壓力的升高,也說明「可控清晰」已成為美國在新時代的戰略主軸,將焦點從「保護他人」轉向「確保自身不被拖入戰爭」。

以日本為例,2025年3月東京成立聯合作戰司令部(JJOC),與美軍建立更緊密的戰區協調機制,象徵日本不再只是被動接受安全庇護,而是成為地區防衛的積極參與者,並且美方同意南韓建造核動力潛艦。澳洲則在AUKUS架構下加速潛艦計畫,預計2030年前完成印太部署。這些動作共同指向一個現實,美國的戰略領導正轉變為分層管理、責任外包的結構性模式。

這種「可控清晰」的戰略,不再依賴模糊威懾或承諾防衛,而是透過可預測的風險分配來維持穩定。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安全環境的根本改變,美國會持續支持,但支持的條件是「自我防衛能力可驗證」。在此架構下,台灣的國防改革、國際協調與產業韌性都將被視為嚇阻可信度的核心指標。

換句話而言,戰略模糊的時代正在結束,不因美國的冷漠,而是因為它的現實。當華府要求盟友提高軍費至GDP 5%,同時與北京建立危機溝通機制,美國所追求的已不再是主導權,而是可持續的安全秩序。台灣若要在這個新秩序中維持戰略穩定,必須從依附思維走向自我定位,將「被保護的盟友」變成「可被信任的夥伴」。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