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陸軍於今年9月在日本山口縣岩國基地部署堤豐中程飛彈系統(Typhon MRC),並將其納入與日本名為「決心之龍25」聯合演訓。這項舉措不僅只是部署新型的飛彈系統,更是把已服役的海軍彈藥與標準發射介面改編為陸基、車載與可機動的發射系統。

美軍部署堤豐飛彈勢將縮短中國東部「戰略緩衝」,而且堤豐飛彈兼具對地縱深打擊、海上拒止與區域防空功能,其象徵意義遠大於一次軍演展示,它更強化美日同盟在區域的常態化嚇阻網。
從作戰層面觀之,倘若日本周邊出現「封鎖—反封鎖」情境,堤豐可與美日海、空與島嶼基地火力形成多層阻截,直接提高解放軍維持封鎖的成本與風險。

美日部署堤豐系統的目的與分工
美日把堤豐系統帶到日本,目的很直接,就是將「陸基長程打擊」從概念變成可以立刻使用的操作選項,而不是只靠口頭嚇阻或海上載台來推演。
堤豐系統是一套可機動的陸基發射與指揮系統,它的設計就是把海軍常用的垂直發射介面(例如,Mk41類型),改成車載、可空運/海運的形式,讓戰斧飛彈與SM-6這類已服役的彈種能在陸上發射。並且將發射點往前推,直至日本本土或周邊島嶼。這將直接帶來兩個實際效果,一是縮短到中國東部沿岸與台海的射程與飛行時間,二是增加來襲/攻擊方向,逼迫防禦方在多個方位分散防護資源,提升對方的防禦成本。
原本美國於去(2024)年已在菲律賓呂宋島部署堤豐系統。就是說,堤豐系統從單一前沿部署點,擴展成多點、分散的前沿火力節點,菲律賓負責南向縱深與南海覆蓋,日本則把覆蓋範圍向北延伸到台海與華東沿岸。

就武器分工來說,戰斧飛彈與SM-6是不同工具。戰斧飛彈屬於長程巡弋飛彈,可用於縱深對地精確打擊,例如,摧毀指揮節點、機場、雷達站或港口設施,射程可達數千公里級別,因此適合打「後方關鍵設施」。SM-6原是艦載區域防空/攔截飛彈,兼具對空與一定的對海打擊能力,射程較短但反應快,適合在近海或防空圈內攔截來襲目標或攻擊艦艇。把這兩種彈種放在同一套陸基發射架上,就能在一個發射單元內達成「縱深打擊+海上拒止+區域防空」的混合任務配置。
在實務操作面,這次演習重點是驗證美日能否把分工落實成可用的作戰流程。美國端主要負責堤豐系統本體、彈藥供應、發射操作與技術支援,日本端則提供基地、通行與後勤補給,以及把自衛隊的偵搜與指揮網路接入同盟鏈。
「決心之龍25」演習主要驗證三大項目。第一,部署速度。驗證能否透過C-17等戰術/戰略運輸機、或海運與公路,快速投送發射單元的能力。第二,目標獲取與指派。也就是是否能把衛星、海上巡邏機(如,P-8)、無人偵察器、海岸雷達、SIGINT等偵搜來源,匯整成一條可操作的目標鏈,縮短目標指認與交戰授權時間。第三,生存與持續性。堤豐系統發射載台一旦被發現或受攻擊,能否有分散、輪替、快速再補給與彈藥預置的方案,以維持持續火力輸出。

堤豐部署想要告訴中國什麼?
美國將堤豐飛彈系統放在日本,其實不只是換上一套新飛彈,而是把幾個重要的戰場邏輯落實到實際部署上。簡單來說,這個舉動就是要讓中國知道:如果你要採取軍事行動,代價會更高、變數也會更多。
在「延伸嚇阻」方面。過去美國只保護自己,但現在把打擊手段(飛彈系統)直接放在日本,等於告訴北京,攻擊日本或是挑戰區域秩序,亦或者造成「日本周邊有事」的話,不只會觸發日本的防衛作戰,也會直接引來美軍的反擊,作為預防性的警告,也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
在論理上,嚇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懲罰性嚇阻」,另外一種是「拒止性嚇阻」。懲罰性嚇阻指的是明白告訴潛在競爭者,戰斧飛彈能夠打擊中國東部沿岸的軍事基地或基礎設施,讓對方明白一旦開打,損失不會小。另一種是「拒止性嚇阻」,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艇攔截系統(NMESIS)負責近海攔截、日本的多管火箭系統(MLRS)與12式陸基反艦飛彈擔任中程反艦主軸、堤豐則提供遠端防區外打擊與海上拒止,形成近—中—遠互補火力網,讓解放軍海軍和空軍在第一島鏈內的行動變得困難。換句話而言,對中國就是一個基本的數學題目,只要你動手,勢必降低成功的機率。
再來是「機動性」的意義。堤豐不是固定在某個基地,而是可以裝在貨櫃上快速移動,發射後再轉移位置。這種「打了就落跑」的模式,讓中國很難一次摧毀,必須投入更多偵察和火力,才能確保安全,增加解放軍防禦與攻擊成本。
最後,堤豐還連結到美軍目前的「多域作戰」的概念。它不只是陸軍的工具,而是能和海軍、空軍、甚至太空和網路偵察資源一起運作。這樣的跨域整合,讓美日的指揮官多更多選項,也讓中國更難判斷下一波飛彈會從那邊打過來。而且,菲律賓還有一套堤豐飛彈系統,可能會讓解放軍備多力分。
換句話而言,堤豐所傳達的訊號其實很直接,美國和日本要讓中國知道,台海或東海一旦爆發衝突,不會只是中美之間的事,而是有一個已經準備好的同盟體系準備在第一時間介入。

第三艘航艦上線,美日堤豐要怎麼對付封鎖?
中國第三艘航艦福建號已進入海試階段,意味著解放軍海軍正逐步具備三艦齊備的航艦戰力。對台海局勢來說,這代表中國在「封鎖」而非「登陸」的選項上,手裡有更多靈活工具。對此,美日把堤豐中程飛彈系統前推到日本,正是要測試能否在關鍵時刻打斷解放軍的行動節奏。
若北京選擇用海上封鎖取代直接登陸,堤豐的作用就很清楚,它能從日本西部或西南諸島,甚至菲律賓的呂宋島,對於艦隊、補給港口或岸基支援設施進行精確打擊,配合美軍潛艦、巡邏機、B-2匿蹤轟炸機與美日的海空火力,縮短解放軍的封鎖時間。這並不是「一擊必殺」的劇本,而是增加更多發射角度、更多飛彈來源和更高的生存能力,讓解放軍必須同時顧及來自日本與菲律賓方向的威脅。

但要讓這個工具真正發揮作用,還有三個關鍵環節。第一是目標獲取。擁有發射飛彈的平台,不代表能打中,重點在能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敵艦或設施的座標傳給堤豐載台。第二是指揮與授權。跨國協同意味著要更快確認目標,避免誤擊友軍或民船。第三是後勤與彈藥,美軍的戰斧和其他長程飛彈目前有著庫存和產能限制,從俄烏戰爭爆發後,美軍其實也意識到彈藥短缺的問題,一旦衝突長期化,耗彈速度可能快過生產速度。
儘管中國第三艘航艦的出現,讓解放軍從海上封鎖台灣的壓力更大,但美日的回應不是單靠一件新武器,而是把堤豐變成一個「前沿火力節點」,只要偵搜、指管與彈藥後勤能跟上,就能在台海衝突中對於解放軍增加不確定性和額外成本。
這等於是幫台灣多爭取一層外部支援,但卻不會取代台灣自身的防衛責任,但至少能降低「被完全孤立」的風險。然而,為被避免升高美中的緊張關係進而重演古巴飛彈危機,堤豐飛彈的部署極可能是「輪替部署」,創造「彈性反應」的階梯式嚇阻的危機管理模式。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