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就在上個月月底,美國華府的知名智庫「蘭德公司」(RAND)發表一份名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任務指揮?》的報告。這份報告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嘗試導入一種源自西方的軍事理念:任務指揮(mission command)。倘若這項改革成功,可能徹底改變中美之間的軍事競爭格局。

那麼,為什麼這件事這麼值得關注?過去,美軍一直有個讓自己感到安心的假設:中國軍隊雖然龐大,但指揮體系僵化、反應慢半拍,而美軍則憑藉靈活的指揮風格與高度授權的文化,在戰場上始終佔有優勢。然而,這個假設現在正受到挑戰。
「任務指揮」是一種建立在信任上的指揮方式,重點在於讓上下級之間能夠更好地合作和溝通。上級不再事事指揮細節,而是僅清楚說明任務的目標和想達成的意圖,下級指揮官則可以依照現場情況,自主決定要怎麼完成任務。
如果解放軍真的能掌握「任務指揮」概念並且落實,讓基層指揮官能夠依據任務目標自主判斷、快速決策,那麼解放軍的作戰節奏與靈活度將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美軍可能再也不能依賴對手「反應慢、層層上報」的舊印象。一旦解放軍能像美軍一樣快速行動、靈活應變,未來戰爭的速度、風險與不確定性,恐將被重新改寫。

「任務指揮」這個概念從何而來?
任務指揮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普魯士軍隊的改革。這場變革由老毛奇元帥在1860到1890年間推動,他提出一種全新的指揮方式,徹底改變現代軍事領導的思維。
在老毛奇之前的傳統指揮方式十分僵化。上級會下達非常具體的命令,例如:「向東北方向前進兩英里,左翼保持防線。」下級只能照令執行,缺乏彈性。而老毛奇的創新在於,他主張上級只需說明「意圖」,例如:「突破敵軍左翼,孤立敵軍主力」,至於如何達成目標,則交由下級指揮官根據現場情況自行判斷。
這種方式的優勢非常明顯。戰場瞬息萬變,任何高層指揮官都不可能預見所有細節。當下級被授予更多自主權,他們能依據現地情勢快速調整行動計畫,反應可更靈活,也更具創造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比法軍更具機動性和靈活性,正是得益於這種分權式的指揮理念。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任務指揮」更發揮關鍵作用。德軍的「閃電戰」(Blitzkrieg)能夠迅速突破敵陣、協調多兵種作戰,其核心就在於基層指揮官擁有高度的行動自由。著名將領如隆美爾和古德林都是這種戰術的實踐者,烏克蘭前總司令扎盧茲尼也是任務指揮的擁護者。

冷戰之後,美軍在1986年正式將「任務指揮」寫入軍事準則,並於2003年的《野戰手冊 FM 6-0》中加以修訂與強化。以色列國防軍(IDF)也以此為核心理念,能夠在兵力劣勢下取得戰場優勢。近年來,烏克蘭軍隊在2022年戰爭中同樣展現出「任務指揮」的力量,他們讓前線單位擁有決策權,成功對抗俄軍僵化、集中化的指揮體系。
解放軍開始在談「任務式指揮」
具體的證據顯示,解放軍已在官方媒體與理論層面開始探討「任務式指揮」這一理念。首先,權威軍事報刊《解放軍報》已多次刊載相關文章,顯示該議題正受到軍內高度重視。例如,2022年8月19日,《解放軍報》刊登黃昌建、師福祥、劉孝良的〈傳承中創新任務式指揮〉一文,指出任務式指揮的核心在於「根據上級意圖和授權,各級指揮員在統一作戰意圖下分散行動」,這種方式強調集權與分權的結合,透過下放指揮權來激發各級指揮官的主動性,以因應戰場的複雜變化與即時決策需求。
另外,2023年5月25日,《解放軍報》再度發表〈重視任務式指揮背後的「軟實力」〉一文,由趙先剛、王權、呂聰撰寫,進一步明確提出:「上級只需明確任務,不規定具體做法」,由下級根據戰場實況自主決策。文章強調,在分散部署、高節奏的現代戰場中,必須給予下級指揮官更大的行動空間與自主權,並指出除通信、指管系統等「硬體」條件外,更應重視部隊成員之間的信任、默契與判斷力等「軟實力」。
換句話說,RAND報告指出,解放軍未來可能走向三條發展進程,全面採用任務指揮、部分採用或維持集中指揮。若全面推行,解放軍將更靈活快速,對美軍構成高威脅;若僅部分落實,靈活性有限但仍具中等風險;若維持中央集權,則雖穩定但反應遲緩,威脅相對較低。整體來看,這三種情境凸顯了解放軍在「效率」與「控制」之間的戰略矛盾。

解放軍一直以來奉行「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個原則確保軍隊的忠誠與權力統一,但也在實際上限制指揮層級的靈活度。隨著現代戰爭節奏越來越快、戰場越來越分散,強調「下級自主決策」的任務指揮理念在軍中重新被提起。不過,如何在維持政治控制的前提下,讓基層指揮官能更靈活應變,仍是一大難題。
解放軍的政治委員制度、層層決策流程和信任不足,使得「權力集中」與「戰場靈活」之間的矛盾愈來愈明顯。高層的嚴密控制雖能避免決策失誤,但也常導致反應延遲。如何在集中與授權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解放軍能否把「任務指揮」從理念落實到實戰。
此外,基層的決策空間依舊有限。近年來的軍事整頓和人事異動,雖然加強了紀律與反腐,但也讓許多軍官對自主決策更加謹慎。這種「求穩文化」雖能避免錯誤,卻可能讓部隊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反應不夠快。特別是在今年,包括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在內的多名高層將領被撤職,可能讓軍內氣氛緊張,中層軍官多選擇「不犯錯比表現重要」,進一步加深了集權化傾向。

任務指揮的戰略外溢效應
整體來看,解放軍若推進「任務指揮」制度,不論是全面採行還是部分試行,都可能改變整個區域的戰略節奏。對台灣而言,更快的決策鏈意味著反應時間被壓縮,防空與指揮系統面臨更大的壓力。
在南海或台海地區,如果前線單位獲得更多行動自主權,可能出現越權行動或誤判,導致衝突升溫,也讓外界更難判斷行動是否來自中央授權,亦或者僅是小型意外。對美國與盟國而言,這種情況將增加危機判斷的難度與決策風險,尤其在危機情況當中,更容易因誤解而引發擦槍走火。
因此,台灣除了強化防禦與外交協調外,還需要兩項關鍵對策。其一,加強對解放軍基層單位的情報掌握,即時了解其行動模式與指揮邏輯。其二,發展能應對分散式對手的新作戰概念,讓決策與反應更靈活、分散且具韌性。
這一趨勢代表軍事理論正出現重大轉變,也就是說,西方的「任務指揮」理念,正在被非西方國家吸收並本土化。這不僅改變了指揮體系的運作邏輯,也顯示出解放軍正在思索不同國家的軍事思想與烏克蘭的軍事教訓。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