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9月13日,中國大陸商務部發布兩條重磅公告,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相關模擬晶片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並就美國對華集成電路領域相關措施啟動反歧視調查。這項決定是針對美國政府近年來在晶片領域對中國大陸實施的一系列禁止和限制措施的強硬回應,顯示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科技戰進一步升級。

根據商務部公告,此次調查是應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申請而啟動,該協會代表大陸多家主要模擬晶片製造企業,認為美國相關產品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在大陸市場銷售,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
此次雙反調查的啟動並非偶然。近年來,美國不斷加強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特別是在晶片領域。從2022年開始,美國先後公布了多項出口管制措施,限制先進晶片和製造設備對華出口。2023年10月,美國進一步收緊了AI晶片對華出口限制,將更多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
模擬晶片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於汽車、工業、消費電子等領域。業內分析顯示,美國模擬晶片巨頭如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亞德諾半導體(Analog Devices)等企業憑藉其技術優勢,可能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在中國市場傾銷產品,壓制中國本土模擬晶片企業的發展空間。
根據商務部公告,本次反傾銷調查涉及的原產於美國的模擬晶片主要包括電源管理晶片、信號鏈晶片、數據轉換器等產品。調查期確定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產業損害調查期則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調查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美國模擬晶片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價格是否低於其正常價值;這些進口產品是否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以及傾銷與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商務部表示,調查通常應在2026年9月13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27年3月13日。
模擬晶片是電子設備的關鍵組件,雖然不像數位晶片那樣受到廣泛關注,但其在電子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模擬晶片市場,佔全球需求量的40%以上。2023年,中國模擬晶片進口額超過300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的產品佔據相當比重。
業內專家指出,此次調查可能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如果最終裁定成立,商務部可能對美國模擬晶片徵收反傾銷稅,稅率可能達到30%至100%不等。這將顯著提高美國模擬晶片在中國市場的價格,從而為中國本土模擬晶片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消息公布後,中美兩國相關企業股價出現明顯波動。美國模擬晶片巨頭德州儀器(TI)股價在盤前交易中下跌逾3%,亞德諾半導體(ADI)也下跌約2.5%。與此同時,中國本土模擬晶片企業如聖邦微電子、思瑞浦等公司股價則出現上漲。
多家中國電子製造企業表示,正在評估可能帶來的供應鏈影響。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尋求替代供應源,包括日本、歐洲和本土的模擬晶片供應商。分析師認為,這將加速中國模擬晶片產業的自主化進程,推動國內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產能建設。
此次雙反調查發生在中美科技戰持續升級的背景下,顯示中國開始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反制美國的技術限制。2023年以來,中國先後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並對部分石墨產品實施出口許可管理。
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採取的戰略性反制措施。通過對美國模擬晶片發起雙反調查,中國不僅能夠保護本土產業,還能夠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同時,此舉也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有能力並且願意採取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業內分析顯示,此次調查可能導致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首先,中國模擬晶片產業將獲得難得的發展機遇,國內企業可能加速技術突破和市場拓展;其次,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可能進一步重構,出現區域化趨勢;最後,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可能進一步加劇,雙方都將加強自主可控的供應鏈建設。

從長遠來看,這場晶片戰爭將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加快自主創新步伐。中國已經在模擬晶片領域積累了一定技術基礎,加上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有望在未來幾年實現重要突破。同時,這也將促使中國加快完善貿易救濟法律體系,更好地運用國際規則維護產業安全。
中國對美國模擬晶片發起的雙反調查,是全球科技戰和貿易戰中的一個重要事件。這不僅是一起貿易救濟案件,更是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對美國技術遏制發起的強力反擊。隨著調查的深入進行,其結果將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將重塑中美科技競爭的態勢。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本文由國戰會授權刊出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