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明/蜂群無人機慘了!LY-1從科幻到現實的作戰能力

分享:

文/蔡裕明(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在2025年中國所舉行的「九三閱兵」儀式上,解放軍首次公開展示LY-1艦載雷射武器,這款武器並與海紅旗-9C、海紅旗-16C、海紅旗-10等飛彈系統並列,希望對國際展示解放軍海軍正在建構一套「由遠到近」的多層防空體系。而且,更為重要的來說,LY-1並不是傳統的火箭或飛彈,而是屬於典型的定向能武器,它是靠能量而不是炸藥取勝。

參加93閱兵的LY-1艦載雷射武器接受檢閱。(圖/中新社)
參加93閱兵的LY-1艦載雷射武器接受檢閱。(圖/中新社)

雷射武器的特色,在於它不像飛彈需要昂貴的彈頭,也不需要準備大量彈藥。只要有足夠的電力,就能以光速方式打擊目標。也就是說,解放軍在面對無人機蜂群或飛彈飽和攻擊時,可以用極低的成本進行防禦,而不是被迫採用昂貴的防空飛彈進行攔截。從軍事效益上來看,這是一種極低的單位攔截成本,換取高昂防禦效益的方式,從會計角度看,就是「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防禦模式,正好符合中國長期強調的不對稱戰略。

LY-1從科幻到現實的作戰能力

LY-1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飛彈,而是一款典型的雷射武器。它的核心原理在於利用高能雷射束,以光速直接打擊目標,能在數秒內擊毀或擊傷無人機或飛彈的光電感測器與電子組件,甚至徹底燒毀小型飛行器。相較於傳統飛彈需要爆炸彈頭,LY-1完全依靠輸出能量。

首先,這類武器具有光速反應。雷射發射後可以瞬間抵達,幾乎不存在飛行時間差。這讓它在應付低空無人機蜂群突襲,具備傳統武器所達不到的反應速度。不過,這項優勢能否真正發揮,還仰賴高速的目標識別、追蹤與火控軟體支援,必須在毫秒之內完成判斷,才能實現「光速接戰」。

第二,成本效益高。傳統防空飛彈一枚動輒數百萬美元,而雷射一次發射僅需消耗電力。從會計角度來看,它的「單位攔截成本」幾乎趨近於零。這讓LY-1特別適合應對敵方以低價無人機或彈藥進行的飽和攻擊,達到「小錢對付大錢」的效果。

第三,多層用途。雷射並不局限於直接摧毀(硬殺傷),還能透過低功率輸出來干擾或致盲敵方感測器,削弱其武器的精準度與效能,形成「軟殺傷」。這讓LY-1同時具備摧毀與削弱的彈性,成為多層防空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然而,LY-1也存在其他雷射武器相似的限制。首先,它難以做到全天候作戰,受大霧、大雨、大雪等天候影響,能量輸出會被大氣吸收或折射,導致效能下降。其次,雷射屬於高精度光學系統,容易受到大氣亂流、熱暈效應與光束抖動的干擾。最後,高能雷射需要龐大的電力供應與冷卻系統,目前能量儲存設備尚未能有效微型化,這使得 LY-1 在大規模部署前,仍須克服電源與穩定性挑戰。

雷射武器翻轉攻防成本規則

LY-1艦載雷射武器的戰略價值,旨在試圖破解飽和攻擊與蜂群攻擊。

飽和攻擊原為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戰術。當時,為對付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蘇聯設計出多方向、多層次、在短時間內同時發射大量飛彈的戰法。蘇聯的核心思路就是「以數量壓垮質量」,在防守方的雷達與飛彈攔截能力被瞬間塞滿,或者耗盡彈藥之前,達成致命一擊。也就是說,飽和攻擊不是單純拚數量,而是讓對手的防空體系進行精準計算與超載,迫使其在戰術和經濟上同時崩潰。

蜂群攻擊則進一步改變遊戲規則。蜂群攻擊依託於無人機的低成本與「分散式協同」特性,依賴演算法來組織、協同,分散、多方向的大規模突襲。這種戰法特別強調「代價失衡」的效果,讓對手必須用昂貴的精準飛彈去攔截價格極低的無人機,久而久之,防守方的經濟承受力必然被拖垮。蜂群戰術因此被視為突破傳統「精準打擊」瓶頸的一種顛覆性選擇。

LY-1艦載雷射武器的戰略價值,正是在於它能打破這種經濟不對稱。傳統防空體系受限於彈藥庫存與成本,但雷射屬於典型的定向能武器,其「彈藥」不是實體飛彈,而是電力。只要有足夠能源與冷卻系統,LY-1就能連續發射,幾乎沒有彈藥耗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的單次發射成本極低,據說每發可能僅需幾美元電力,卻能擊落動輒上千甚至上萬美元的無人機。

這意味著,LY-1可以翻轉原本處於劣勢的「成本交換比」,以往是攻擊方靠低價武器拖垮防禦,現在則可能是防禦方用幾美元的雷射能量,瓦解攻擊方投入數百萬美元的蜂群或飽和攻擊。從兵力節約原則來講,LY-1不僅是一種武器,更是一個能夠重塑攻防成本結構與戰術規則的戰略工具。

無人機。(圖/新華社)
無人機。(圖/新華社)

LY-1的不對稱防禦價值

從表面上看,北京對外宣稱 LY-1 是一種「反制無人機、防禦性質」的裝備。但從區域安全角度來看,它更像是針對台灣無人機群戰術,以及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採取的飽和攻擊而來。台灣近年積極投入無人機蜂群構想,被視為拖延中國登陸或削弱艦隊的關鍵手段,正符合毛澤東所說的「以弱勝強、以寡敵眾」戰法。而LY-1的出現,正是要削弱這種「以小博大」的不對稱策略。

傳統的防空飛彈與近迫防禦系統都有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彈藥有限。面對源源不斷的飛彈或無人機攻擊時,攔截效率會逐漸下降,一旦耗盡彈藥,防線就會出現破口。LY-1的優勢在於依靠電能驅動,每次發射僅需幾美元,卻能持續發揮效能,幾乎沒有「打光子彈」的困境。這等於用低成本破解對手的大量投入,成為一種典型的「不對稱攔截」手段。

更關鍵的是,LY-1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海紅旗系列飛彈構成「三層防禦網」,遠程由海紅旗-16(HQ-16)負責攔截,中程由海紅旗-10(HQ-10)接手,而當威脅突破前兩層防線、進入最後攔截區時,便由LY-1以光速攔截,成為最終的防護屏障。這讓中國的防禦體系在傳統火力之外,多了一層能量武器的支撐。

高原保護傘!駐西藏防空部隊新型紅旗-16A地對空飛彈。(圖/新華網)
高原保護傘!駐西藏防空部隊新型紅旗-16A地對空飛彈。(圖/新華網)

放到台海情境來看,這帶來新的挑戰。台灣無人機或美軍巡弋飛彈、匿蹤無人機、蜂群戰術,核心思路都是「戰場成本失衡」,用低成本手段消耗中國昂貴的防空資源。但若LY-1真能投入實戰,局勢可能顛倒,也就是中國的防禦成本反而可降低,能以數美元的能量應對成千上萬的無人機。

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單靠無人機數量優勢,恐怕已不足以突破防線,未來必須思考如何壓制或繞過雷射武器,才能維持不對稱優勢。對美國與盟友而言,這也代表航母打擊群若要在西太平洋運作,勢必要投入更多資源,專門針對定向能武器提出解方。值得注意的是,LY-1雖然定位為艦載系統,但在閱兵式上卻以八輪高機動車載平台亮相,顯示其具備潛在的陸基應用能力,也意味著定向能時代的攻防規則,正從海上延伸至整個西太平洋戰略格局。

※以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