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疾管署資料,今年腸病毒重症累計18例,其中8例不幸死亡,皆為近6年同期最高。重症確定病例中,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最多。一名出生僅數周的男嬰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出現低血糖與肝功能異常,隨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生命岌岌可危,醫療團隊透過免疫球蛋白治療與多科合作搶救,終於讓男嬰奇蹟般康復出院。男嬰母親哽咽地感謝醫療團隊,說道:「謝謝你們沒有放棄,讓奇蹟發生。」

男嬰出生後不久便出現體溫過低、血糖異常等症狀,肝功能迅速惡化,肝指數飆升至兩三千,黃疸值甚至接近40,凝血功能幾乎喪失,連針孔傷口都無法止血。高雄義大醫療團隊緊急動員新生兒科、感染科及重症醫療等單位,甚至準備肝臟移植手術,後經多次快篩確認為伊科11型腸病毒感染。
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劉賢冠表示,這起病例是近年罕見的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病毒不僅攻擊肝臟,還引發類似「噬血症候群」的免疫反應,導致全身血球數下降及器官功能受損,醫療團隊立即施打免疫球蛋白以抑制過度的免疫反應,並搭配升壓劑、血漿置換及支持性療法。經過數周的密切觀察,男嬰肝功能逐步改善,凝血指數也逐漸穩定,歷經百日奮戰終於脫離險境。
副院長楊生湳說明,伊科11型腸病毒與過去常見的71型或克沙奇病毒不同,該病毒特別針對肝臟與腎臟進行攻擊,並可能進一步影響心臟與腦部,引發免疫風暴導致肝細胞大規模壞死,病情惡化速度極快。他提到,這類病例在台灣並不常見,但近年歐美報告顯示病毒可能已變異,破壞力有所增強。

楊生湳進一步指出,今年全台多地出現伊科11型腸病毒感染案例,北中南均有零星個案,甚至造成7名嬰幼兒不幸離世。由於台灣長期未見此型病毒流行,民眾普遍缺乏抗體,且部分感染者無明顯症狀,可能成為隱形傳播者。此次個案不排除是母體垂直感染所致。
他也提醒,若新生兒出現活動力降低、體溫偏低或精神不振等現象,家長應盡速就醫。目前針對腸病毒重症,免疫球蛋白是唯一被證實有效的治療方式。同時,他呼籲家長及托嬰機構加強環境清潔與手部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這名康復出院的男嬰來自屏東排灣族,目前已5個月大,活潑好動,父母為他取名馬斯各斯,意為拯救部落的勇士。母親劉小姐回憶,這是她的第五個孩子,從未經歷如此嚴重的病情,從低體溫、低血糖到肝損傷、胃出血,起初毫無頭緒,幾度感到絕望。她哽咽地感謝義大醫療團隊,說道:「謝謝你們沒有放棄,讓奇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