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園龍潭,有一座長期被視為神秘禁區的單位──核研所(現為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這裡被《民間特偵組》首次拍攝曝光,揭露臺灣如何處理核廢料的過程。核廢料究竟長什麼樣?它會不會影響民眾健康?為何至今臺灣仍難以建立永久貯存場?本報導將帶您深入調查。

從核武夢想到能源爭議
追溯歷史,臺灣在兩蔣時代一度具備發展核武器的能力。然而在美國介入後,核鈾燃料被強制送出,自此臺灣喪失自製核武的可能。如今,核能議題仍牽動國家能源安全,尤其是核廢料的處理,更成為社會最關注的焦點。
低階與高階核廢料的差別
所謂核廢料,依照放射性強度分為「低階」與「高階」兩種。
• 高階核廢料:主要是用過的燃料棒,輻射強度極高,屬於最棘手的核能副產品。
• 低階核廢料:是指用過的燃料棒以外的,包含核電廠除役後的零件、管路,以及醫療院所淘汰的X光機、放射性檢測設備等。
在研究所內,我們看到各式容器:方形、圓形或桶狀。這些容器均經過核安會嚴格審核,並採用鍍鋅鋼板結構與黃色標示漆,確保具備防腐蝕、隔輻射的功能。部分特殊桶體甚至可耐用100年。

處理與固化:讓輻射失去流動性
低階廢棄物進入倉庫前,必須經過「除汙」處理,例如用水清洗掉管線上的放射性粉塵。若污染程度無法降到安全標準,則必須密封在容器內暫存。對於樹脂或液體廢棄物,研究人員會透過化學反應將其轉化為「水泥固化體」,讓放射性物質被牢牢鎖住,降低外洩風險。
然而,臺灣在高階廢料的最終處理上,至今沒有定案。國際間如芬蘭,已採取將燃料棒深埋400公尺地下的方式;但在臺灣,政治與社會氛圍讓永久處置場遲遲無法推動。
蘭嶼陰影與社會抗拒
早年,部分低階核廢料被送往蘭嶼暫存。儘管官方監測數據顯示,蘭嶼儲存廠大門口的輻射值僅0.023微西弗/小時,甚至低於台北車站、金門或阿里山的背景輻射值,但因缺乏溝通與透明,導致當地居民長期反彈,核廢料更被貼上汙名。
時至今日,臺灣雖已規劃適合的永久處置場址,卻因公投與社會輿論壓力而無法落實。這也造成核廢料仍大量堆積於電廠倉庫中,潛藏長期風險,必須另覓貯存廠。
核能與綠能的拉鋸
清大特聘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工博士李敏強調,核能其實是對生態影響最小的能源之一,核廢料經妥善封存後,並不像外界想像般危險。然而,環團與反核聲浪持續高漲,推動政府大力發展光電與風電。但在土地有限的臺灣,過度鋪設太陽能板,不僅影響農地與生態,更帶來大量廢棄物回收的新難題。
李敏直言:「國破山河在,如今卻變成國在山河破。我們以為擁抱綠能就能解決問題,卻忽視了核能對環境的穩定性。」
核廢料的處理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政治與社會信任的考驗。當國際已有上百座低階處置場安全運轉時,臺灣卻仍困於反核與不安之中。未來,臺灣該如何平衡能源供給、環境保護與民意接受,將是決定能源命運的關鍵。
👉 更多真相,請大家用力關注、訂閱、分享《民間特偵組YOUTUBE》。
《民間特偵組》節目每週三下午4:30~5:30首播直播,邀你來當陪審團!「直擊現場」單元在週末假日陸續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