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面對工作提前完成真的比較好嗎?「提前症」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出,指的是一個人在焦慮感的驅使下,急於將事情提前完成的行為。
(示意圖/資料庫)
福樂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方仁君在臉書專頁中發文分享,提前症看似與拖延症相反,但是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行為模式,都是由焦慮情緒的所引起。邏輯上,工作若能提前完成,就不需要承受拖延行為所造成的痛苦。然而,提前症患者並非指所有提前完成計畫者;而是指那些「不把事情提前完成」就會感到極度焦慮的人。
方仁君提到,提前症最大的問題來自於他所專注的並不是「事情」,而是「刪掉」代辦事項,在這樣情況下所完成的事情,可能會不如預期;也會在沒有思考周全的情況下,出現衝動的行為。勤勞乃傳統美德,有些人為展現勤勞與負責,會刻意提前做,以獲得他人讚揚;但可能會因為不管事情大小都投入一樣的注意力,造成不小心花太多時間在處理小事,而忽略大事中的細節。方仁君表示,每完成一件事情,腦中的代辦事項被劃掉,釋放出記憶空間,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獲得成就感。這也是為什麼提前症的人會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小事上,而迴避那些較為困難的事項。
提前症是一種心理狀態,方仁君建議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來克服。
- 按照輕重緩急安排順序:將所有事情根據「緊急程度」、「重要性」分成4類: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優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第二順位為重要但不緊急,接著是不重要但緊急,最後才是不重要且不緊急。
- 將休息放進待辦事件中:不要等到累了才想要休息,而是視休息為工作與生活中的一部份,不僅可以恢復體力,更能恢復腦力與心力。
- 放慢速度,享受過程:嘗試調整做事步調與節奏、心態,看看沿路美景,並樂在其中、享受做事過程,既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又得到自信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