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昭亦 / 綜合報導
正確治療,把握黃金救援時機!宜蘭一名49歲李姓婦人明明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患,卻經常感到頭痛甚至嚴重時會出現右眼脹痛流淚不止的狀況,此症狀持續了長達3年之久。一日在運動後,突然感到頭部劇烈疼痛,竟陷入昏迷之中,送醫急救後才赫然發現,自己腦動脈瘤破裂,導致出現中風情況,如今經緊急血管介入性治療,順利成功保住了性命。

根據院方表示,李姓婦人的中風是屬於典型的大腦動脈瘤蜘蛛膜下腔出血,造成的原因為2.6公分的腦動脈瘤破裂,其致死率相當高,若非李姓婦人被緊急送醫,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正確治療,恐怕將難以搶救回來。對此狀況,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羅揚嵐主任指出,臨床上針對腦動脈瘤有2種治療方式,其一是傳統上外科開顱手術,即透過開顱以後,用夾子夾住動脈瘤頸,以預防動脈瘤的破裂發生,其二則是此次最大功臣的血管介入性治療。
有關血管介入性治療細部分類的話也有區分成2大類,其一是所謂的栓塞手術,方法為經由下肢動脈進入,使導管順著動脈延伸到腦部,再將導管中的白金線圈填塞進動脈瘤,其二則是在血管內置入血流導向支架來改變血流方向,這2種血管介入性治療都能協助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
為確保血管介入性治療能符合台灣現況,神經外科主任羅揚嵐與羅東博愛醫院腫瘤中心副教授吳思遠,立刻著手針對這兩種不同治療方式進行深入研究,期望能獲得較為清晰明確的「存活率」與「醫療資源耗損」相關資料。
副教授吳思遠從台灣2011年至2017年的健保資料庫大數據中心病人資料中,篩選出符合資格的8,102位病人,並於此研究中發現,接受血管介入性治療栓塞手術的病人,與接受外科開顱手術的病人相比,都具有更好的存活率,且在整體住院的天數、加護病房住院的天數上,皆有下降的趨勢。是對國家長期的醫療支出具備明顯的成本效益,此項研究成果更於今年6月登上了國際重量級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與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是為一重要醫療里程碑。
透過此案,羅揚嵐特別提醒,顱內動脈瘤的發生率雖僅有1%,大部分人或許終其一生都不會有症狀出現,然而若出現症狀可能就是蜘蛛膜下腦出血,致死率可是高達70%的,羅東博愛醫院腦血管介入治療團隊身兼宜蘭縣唯一可提供動脈瘤手術、栓塞治療、動脈溶栓及取栓術的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在相關治療方面更是不遺餘力,盼能在腦中風病患照顧的相關效益上,取得更好的康復成果。
對此,專家建議若出現頭痛、脖子僵硬、眼瞼不自覺下垂等不適症狀,千萬別以為是小毛病而疏忽,還是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提高警覺,同時也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於各健檢中心做健康檢查時,將自費項目-3T高磁場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檢查(3T MRI)納入檢查的規劃,以確保能自己能早日發現腦動脈瘤並接受良好的治療。
【相關報導】
呂秀蓮牽線「2世界組織」助台買疫苗 曝衛福部暗指「疫苗很夠」:部長很忙,有空回電
疫苗開放混打!擬1至3類「首劑接種AZ」…間隔8週以上「可打mRNA」當第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