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全台罷免案以民進黨挾「抗中保台」之名強勢推動,最終卻在選民手中挫敗。被標籤為「中共同路人」的藍營立委,並未因抹紅而倒下,反倒在中間選民的支持下穩住陣腳。這不只是一次罷免技術上的失敗,更像是全民對這套口號政治的集體審判——如果這是一場對台灣人民的靈魂拷問,那麼選民已經用選票寫下了答案:我們不再被話術操弄,也不再接受你對民主程序的濫用。

這個答案值得我們回過頭來問一個根本的問題:民進黨喊了這麼多年的「抗中保台」,究竟具體做了些什麼?又真正保住了什麼?
「抗中」究竟抗了什麼?是全面中止與大陸的經貿往來了嗎?是禁止台商赴大陸設廠了嗎?是停止出口關鍵零組件與高科技設備了嗎?還是政府已經明文規定,未來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兩岸接觸?事實上,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比例至今仍居高不下,甚至逐年攀升。若貿易往來從未中斷,那「抗」的基礎在哪裡?
更諷刺的是,民進黨在野時極力批評ECFA是「糖衣毒藥」,指控其是統戰工具、出賣主權。但執政後卻照單全收,甚至在協議即將到期之際,由官方請求大陸方面延長ECFA效期,理由是會衝擊台灣出口與就業。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對「抗中」的最大否定?如果連自己曾譴責的協議都要低聲下氣爭取續命,那抗的是什麼?保的又是什麼?
軍事上,我們是否已經擁有足以抗衡的國防建設?是全民皆兵?是國產武器研發已臻成熟?還是防衛工事已布滿沿海、全民演練完善?還是我們只是在大量採購美方軍備,卻沒有整體戰略與配套?除了軍演與喊話,政府是否真正準備好了台灣面對一場衝突的代價與應變機制?如果沒有,那所謂「抗中」是否只是紙上談兵?
那「保台」呢?又保住了什麼?是保住了台灣的安全嗎?但大陸軍機繞台的頻率節節上升,人民真的感受到更安心嗎?還是保住了外交空間?台灣的邦交國年年減少,台灣能參與的國際組織仍舊有限,我們的護照進得了更多地方了嗎?還是保住了經濟的獨立性?但我們的關鍵產業仍仰賴大陸供應鏈與市場,遇上國際變局,台灣真的有調整能力嗎?
再看內政,政府喊「保台」,是否讓台灣人民的生活變得更穩定、更有未來?年輕人是否更容易買房、更容易創業、更有產業選擇?教育資源、能源政策、醫療資源是否變得更穩固、更長遠?如果一切照舊甚至惡化,那「保台」是不是只保住了少數人的政權與選票?
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問題:若真「抗中」,為何不禁止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親屬赴大陸投資?為何不少高層的家族與大陸商業仍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何面對大陸市場仍持雙重標準──一邊罵得鏗鏘有力,一邊卻默許利益繼續流動?這樣的「抗中」,是原則還是手段?是立場還是表演?
更值得警惕的是,「抗中保台」這個口號,是否早已從原本的國家安全論述,變成一種政治鬥爭工具?當在野者只要質疑政策就被扣上「親中」、「賣台」帽子,當言論自由被國安名義所限縮,當異議者被貼標籤、排除在話語空間之外,這樣的「保台」,是否已經反向蠶食了我們真正應該守護的民主與多元?

那麼,這次的罷免行動既然是一場對全民的靈魂拷問,答案又是什麼?
答案其實已由人民親手寫下:他們不是選擇袖手旁觀,更不是冷漠無感,而是主動走出家門,鄭重地投下「不同意罷免」的一票。這不只是一張票,更是一種清醒的否定——否定這場罷免的正當性,否定民進黨利用「抗中保台」來操弄政治情緒的伎倆,否定把民主程序變成鬥爭工具的劣質手法。
這不是對特定立委的個人支持,而是對民主精神的集體維護。人民清楚表達:我們支持問責,但不接受鬥爭;我們支持民主,但不容許濫權;我們看穿了你把「抗中」當成遮羞布,把「保台」當成選舉工具的虛假語言。
這是一場真正的民意反擊,是理性的勝利,是台灣社會對「口號治國」的警告與拒絕。
所以,這場靈魂拷問的答案是——我們已經不再上當,而且,我們會站出來,捍衛真正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