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誠品到Dream Plaza 我們該期待什麼樣的城市百貨?

分享:

投稿者:林芷瑜(研究生)

誠品信義熄燈不到一年,原址如今將迎來由統一集團打造的「Dream Plaza」。商場尚未開幕,已有網友議論:這還是我們熟悉的信義區文化地景嗎?

城市空間,不該只剩坪效,還要有文化靈魂。(示意圖/Freepik

而更讓人玩味的是——曾在這塊土地上深耕14年的誠品,當初被統一集團以租約終止結束合作後,如今博客來——同樣屬統一旗下的書店品牌——搶先以「全台首家24小時實體書店」之姿進駐,成為Dream Plaza的主打亮點之一。

誠品與博客來,雖同為書店,形態卻全然不同。前者長年經營閱讀空間、藝文策展、選書風格與社群連結,信義店更曾是台北市民的文化日常;後者則長期以線上書籍銷售為主,其「實體化」更像是一場策略布局,而非自下而上的文化凝聚。

這不是在否定博客來的努力,但我們必須正視:一間書店的價值,從來不只在於開幾小時、賣幾本書,而在於它是否能夠成為一座城市的公共精神場。這也是為什麼當初誠品敦南、誠品信義閉店時,會有那麼多人排隊拍照、留言致意,因為那不只是告別一間書店,更是失去一個文化地標。

統一集團最新生活商場DREAM PLAZA進入最後準備階段。(圖/翻攝自臉書/DREAM PLAZA,下同

而Dream Plaza呢?命名為「夢」,實則處處可見商業話術與坪效導向的思維。大量異國餐酒、日系品牌、咖啡拍照牆固然熱鬧,但卻少了誠品當年那種「帶文化入日常」的溫度與靈魂。

回頭看看神戶的原版 Dream Plaza,融合了港口地景與公共藝術,與城市歷史呼應、對在地脈絡有所延伸。反觀台北版的Dream Plaza,在視覺設計、空間動線與品牌構成上,卻難見「信義區」這塊土地的個性。我們看見的是一間標準化的商場,卻不見那份屬於城市的精神肌理。

城市百貨的價值,不該只剩「坪效」。尤其在信義區這樣文化與商業高度交疊的地段,更需要兼容公共性與想像力的空間。誠品當年在信義店辦書展、策展、講座與藝術演出,讓書店成為「參與式文化」的發生現場;但我們很難期待Dream Plaza的書店或咖啡廳,會成為下一個文化觸媒。

當城市空間被越來越多的「複製型百貨」取代,我們該問的是:我們要什麼樣的生活?又該如何在這樣的生活中留下一點不一樣的文化痕跡?

對於博客來來說,這是一次重新詮釋書店的機會;對於統一集團,這是一次面對空間公共性責任的挑戰;而對於市民,誰為這座城市留下一些值得回憶的東西?

誠品信義離開後,留下的不只是商圈空缺,而是一份城市的文化期待。這個空間要如何被重新定義,不該只由財報與品牌主導,更應回到: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台北?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文化百貨?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