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台灣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增逾1.5倍,呈年輕化趨勢;醫師分析外食習慣盛行,破壞腸道菌群平衡,誘發大腸癌,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籲符合資格民眾定期檢查。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0大死因統計公布,癌症已長年蟬聯第1,10大癌症死因順位不變外,大腸癌持續21年高居前3名。一般來說,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50歲以下族群罹患被稱為早發性大腸癌,台灣近年來45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上升近1.5倍。
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表示,大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中高齡者,如今卻明顯年輕化,部分患者更是年僅30多歲;年輕患者常因症狀不明顯,如腹痛、腹瀉、便祕、食慾不振等症狀輕忽警示,導致確診時多已進入中晚期,增加治療困難與死亡風險。

錢政弘說明,除了不良生活作息、快速生活步調導致用餐時間縮短外,現代西式飲食與外食習慣的盛行,如高脂肪、紅肉與加工食品攝取過多,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壞菌釋放有害代謝物,引發腸道慢性發炎,增加瘜肉生成、誘發大腸癌。
衛福部今年起,提高癌篩預算至新台幣68億元,其中大腸癌公費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新增40至44歲具家族史族群。針對如何與壞菌抗衡、維護腸道健康,錢政弘提醒,除了定期進行篩檢,並養成蔬果攝取充足、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習慣外,日常補充好菌也是關鍵一環。(中央社)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腸癌年輕化增1.5倍 外食破壞腸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