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亞洲第一!40歲提早篩檢死亡率降4成

分享:

台灣大腸癌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且有年輕化趨勢。台大醫院最新研究顯示,若將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歲,不僅可降低發生率,更能大幅降低死亡率超過四成,研究成果已於今年6月12日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

台大醫院最新研究顯示,若將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歲,不僅可降低發生率,更能大幅降低死亡率超過四成。(示意圖/123RF)
台大醫院最新研究顯示,若將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歲,不僅可降低發生率,更能大幅降低死亡率超過四成。(示意圖/123RF)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邱瀚模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合作,分析基隆與台南市超過50萬名40至49歲民眾的社區篩檢資料,追蹤長達17年。研究比較40至49歲就開始參與大腸癌篩檢並持續到50歲後定期篩檢者,與50歲才開始篩檢者的差異。

研究結果令人驚訝,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26.1例,明顯低於50歲才開始篩檢組的42.6例。在死亡率方面,提早篩檢組從每十萬人年7.4例降至3.2例。經過多項變因調整後,提早篩檢可降低21至25%發生風險,死亡風險更降低42%。

台大醫院企畫管理部主任邱瀚模指出,台灣大腸癌發生率為亞洲第一,40至49歲年齡層的發生率更高居全球第三。他解釋造成年輕化趨勢的原因包括:肥胖、運動不足、腸道菌相改變、過度攝取加工肉品、抽菸、不良生活習慣、含糖飲料攝取過多、蔬菜攝取不足,以及幼年期過度使用抗生素等因素。

邱瀚模建議,40至44歲族群中,特別是具有一等親大腸癌家族史的高風險群,應優先考慮進行篩檢。(示意圖/Pexels)
邱瀚模建議,40至44歲族群中,特別是具有一等親大腸癌家族史的高風險群,應優先考慮進行篩檢。(示意圖/Pexels)

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2024年大腸癌新發個案達1萬7600餘位,發生率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二位,約7000位民眾因大腸癌過世,為癌症十大死因第三位。研究證實,篩檢可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率29%,死亡率降低35%。

因應全球大腸癌年輕化趨勢,各國陸續調整篩檢年齡,如澳洲下修至45歲,日本早在1992年就實施45歲篩檢。台灣今年已將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與美國醫學會建議一致。

邱瀚模建議,40至44歲族群中,特別是具有一等親大腸癌家族史的高風險群,應優先考慮進行篩檢。若民眾想自費進行大腸鏡檢查,建議可從40歲開始。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