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邊境管制!台5月才剛認證「豬瘟非疫國」 如今再受考驗

分享:

農業部今(22)日上午10點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台中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反應,防檢署已立即前往該場進行移動管制,並預防性撲殺場內豬隻195頭,這意味著台灣自2018年以來實施的嚴密邊境管制措施恐已失效。

農業部今(22)日上午10點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台中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反應。(圖/中天新聞)

根據農業部說明,非洲豬瘟屬於甲類動物傳染病,與口蹄疫、豬瘟、羊痘、新城病、牛瘟、小反芻獸疫、牛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牛結節疹、里夫谷熱、非洲馬疫及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同列。此次疫情爆發對台灣養豬產業將造成重大衝擊。

農業部表示,台灣於今年5月29日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正式認證為「豬瘟非疫國」,成為亞洲唯一獲得豬瘟、口蹄疫、非洲豬瘟三大重大豬病非疫國認定的國家。然而,此次疫情恐將影響台灣來之不易的非疫國地位。

回顧台灣與豬瘟的抗戰歷史,傳統豬瘟曾是國家法定甲類動物傳染病,病毒保存與研究,疫苗製造與開發等工作,當年僅由家畜衛生試驗所專責承擔。豬瘟疫苗成為推動台灣養豬產業發展的核心基石。

直到1958年起,台灣全面推廣「LPC兔化豬瘟活毒疫苗」,傳統豬瘟疫情才獲得有效控制。(示意圖/photoAC)

台灣在日治時期就有傳統豬瘟發生紀錄,疫情相當嚴重且持續到戰後,1947年傳統豬瘟發生率高達8.13%。為控制疫情,從1929至1949年間,台灣曾使用福馬林處理的臟器死毒疫苗,但效果不佳;後改用結晶紫處理過的死毒疫苗,效果仍不理想。

直到1958年起,台灣全面推廣由前農委會主委李崇道、技正林再春等防疫專家研發的「LPC兔化豬瘟活毒疫苗」,傳統豬瘟疫情才獲得有效控制,發生率下降至0.02%。疫苗普遍施打,加上生物安全觀念逐漸進步,從2006年至今,台灣未再發生傳統豬瘟病例。

60多年來,兔化豬瘟疫苗一直是國內動物用疫苗廠的主力營收產品,但因利用兔隻臟器生產的過程被認為違反動物福利,政府宣布2022年起全面禁用,改採組織培養的傳統豬瘟疫苗。隔年實施傳統豬瘟拔針,1年之內皆未有新病例發生,疫苗也功成身退。

而今面臨非洲豬瘟挑戰,台灣防疫體系將再度受到考驗。(示意圖/Pixabay)
而今面臨非洲豬瘟挑戰,台灣防疫體系將再度受到考驗。(示意圖/Pixabay)

自2018年大陸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後,台灣養豬產業開始積極學習生物安全策略及建構自家牧場生物安全設施。台灣啟動全民防疫機制,特別是動物防疫機構的邊境管制,成功將非洲豬瘟阻絕於國門之外,這也是台灣獸醫防疫團隊的一大貢獻成果。

從「疫區」到「非疫區」是一場長征,數十年來,台灣歷經無數次疫情衝擊,從1997年口蹄疫爆發,歷經20多年終於達到口蹄疫非疫國,進而成功完成傳統豬瘟疫苗拔針,讓傳統豬瘟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而今面臨非洲豬瘟挑戰,台灣防疫體系將再度受到考驗。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