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今天哽咽談到,一名44歲口腔癌患者,受健保給付限制,每月得自費約新台幣10萬元,只為女兒長大後仍記得爸爸,盼重視弱勢癌症的治療可近性。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羅盛典在「被遺忘的角落、請重視弱勢癌症的治療可近」記者會上分享,這名患者的口腔癌在去年復發且轉移肺部,但因健保申請免疫治療無效,如今背負每月約10萬元的巨大經濟壓力,自費治療,原因就是「希望女兒長大後,記得她有一個爸爸」。
羅盛典解釋,患者就是碰上了健保給付規範中「免疫治療無效後或給付時程期滿後則不再給付該適應症相關之標靶藥物」,這項天條對於多數是藍領階級、較為經濟弱勢的口腔癌患者來說,無疑是斷生路。
今年54歲的愛麗斯,則在停經後仍發現陰道偶有深褐色分泌物,多次檢查都沒有異狀,今年初又出現異常出血,才檢查出有癌細胞且已經擴散到淋巴。面對來勢洶洶的子宮內膜癌第3期,醫師建議她合併使用化療與免疫藥物,卻發現原以為一定會有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竟也要自費。
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解釋,紫杉醇、卡鉑等藥物在子宮內膜癌治療國際指引中,雖然被列為基礎化療藥物,卻因其藥證並未將子宮內膜癌列入適應症,導致健保遲遲無法列入給付,至今仍得自費。

「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幾乎算是爹不疼娘不愛。」黃韻如說,近年因生活習慣西化,子宮體癌和卵巢癌發生率都在逐年上升,民國111年分別排在女性癌症第5及第7位,然而國際上新藥研發困難,死亡率甚至不減反增。其中卵巢癌雖然終於有新藥,但可能因健保財務考量關係,給付期別條件遲遲沒有跟上國際指引。
轉移性胃癌治療的給付也限制重重。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指出,轉移性胃癌可用的治療武器本來就不多,但放眼亞洲,台灣健保有給付的藥物種類又比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都還少,或是給付條件嚴格,宛如「天龍八不」。
梁逸歆指出,健保每年平均花在1名胃癌患者的藥費僅12萬元,在各類癌症中為倒數第2,僅次於食道癌。這導致台灣4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僅4.8%,與日本4期胃癌10年存活率差不多。
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盼健保重視弱勢癌別,比照早產兒藥物「適應症外使用」的先例,補足胃癌與子宮內膜癌化療缺口、放寬口腔癌免疫與標靶互換限制,並檢討卵巢癌給付條件,以達降低癌症死亡率1/3的目標。(中央社)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每月自費10萬只盼女兒記得爸爸 病團籲重視弱勢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