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童「鼠蹊部腫塊」竟是疝氣!單孔腹腔鏡手術無痕癒合

分享:

一名4歲男童的母親在幫孩子洗澡時,發現他右側鼠蹊部經常出現鼓起的情況,尤其站立時更為明顯。起初以為是飲食過量,但男童近期常抱怨上廁所或洗澡時該處腫塊明顯,躺下時偶爾能推回就醫檢查,確診為腹股溝疝氣。

一名4歲男童的母親在幫孩子洗澡時,發現他右側鼠蹊部經常出現鼓起的情況,尤其站立時更為明顯。(圖/Photo AC)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醫療團隊由兒童外科、麻醉科及兒童內科聯合照護,採用單孔微創腹腔鏡疝氣手術,過程僅30至50分鐘,術後當天即可下床活動與進食,隔天出院。一周後回診,母親更表示傷口幾乎看不見疤痕,家人驚嘆宛如未曾動刀。

董宣杋說明,若家中幼童鼠蹊部或陰囊出現腫塊,尤其在哭鬧或活動時更明顯,可能是兒童腹股溝疝氣的徵兆。此病源於腹膜鞘突未完全閉合,是兒童外科常見疾病之一。

症狀多表現為鼠蹊部或陰囊腫脹,活動時加劇。他提醒,疝氣不僅是外觀問題,與成人疝氣不同,兒童疝氣可能因腸子卡住導致腸壞死,需緊急手術處理。

疝氣單孔微創腹腔鏡和傳統手術比較表。(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

醫師指出,若疝氣無法自行復位,且伴隨食慾下降、嘔吐、便秘或持續哭鬧,可能是嵌頓性疝氣,家長應立即帶孩子前往醫療院所檢查。這種情況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必須由專業醫師評估與介入。

相較於傳統疝氣手術,董宣杋介紹,傳統方式需在鼠蹊部切開約2公分的傷口,直接操作疝氣處,對精索損傷風險較高,術後疤痕明顯且恢復期較長。而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僅在肚臍處開一個0.5至1公分的切口,搭配一至兩個0.1公分的針孔,即可透過腹腔鏡檢查並治療雙側疝氣。此技術不僅降低二次手術風險,傷口隱藏於肚臍,復發率與併發症均較低,術後外觀幾乎無痕。

董宣杋醫師表示,病童接受單孔微創腹腔鏡疝氣手術治療,術後無疤痕。(醫院提供/李京昇台中傳真)
董宣杋醫師表示,病童接受單孔微創腹腔鏡疝氣手術治療,術後無疤痕。(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提供)

董宣杋醫師也提供術後照護建議,病童初期應遵醫囑逐步增加活動量,避免跑跳、提重物等劇烈運動,也應防止憋尿或用力排便,以免影響傷口癒合。家長可讓孩子多喝水,攝取蔬菜、水果及高纖維食物,培養規律排便習慣。若傷口使用生物膠,術後當天即可淋浴,但需定期回診確認癒合狀況。

最後,董宣杋強調,疝氣無法自行痊癒,必須透過手術修補才能徹底解決,預後大多良好。為避免病情惡化,家長應注意孩子飲食均衡,避免長期便秘或咳嗽增加腹部壓力,同時確保充足休息與睡眠。

日常生活中,應細心觀察孩子在哭鬧、咳嗽或用力時,腹股溝是否有異常鼓起或陰囊不對稱,若有疑似症狀,應盡早就醫由小兒外科醫師評估,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