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臥床的失能及身心障礙者,因行動不便常無法獲得適當的牙科照護,許多人甚至十多年未曾看過牙醫。恩主公醫院牙醫部主任范綱信投入居家牙醫服務後發現,這些患者不僅面臨嚴重的牙齒潰爛問題,甚至有人口腔內長出蛆蟲,一張開嘴連家人都嚇一大跳,顯示臥床病患口腔健康問題亟待重視。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台灣臥床者平均臥床時間達七至八年,政府開辦居家牙醫計畫後,范綱信成為第一批投入的醫師之一。他表示,當初會跨出診間、走進患者家中,起因於社區護理人員問他:「臥床老人及病患家屬一直問他們的牙齒怎麼清潔?」范綱信發現這問題確實嚴重,初期便自發組成免費外出團隊,針對家屬與外籍看護進行口腔照護指導。
自2011年健保局「到宅牙醫」計畫開辦,民眾向各縣市牙醫師公會申請獲核可,就會分派醫師到家治療。范綱信一開始便投入治療工作,發現許多臥床病患十多年未見牙醫,牙齒潰爛、蛀牙情況十分嚴重。他指出,超過五年沒看牙醫的患者,口腔結石量會非常大,有些人不僅牙齒蛀光、斷掉,甚至口腔長出蛆蟲在嘴裡蠕動,讓家人和醫師都感到震驚。更有病患因長期未治療,即使未張口也口臭難忍,家人不敢靠近,甚至需要點精油來除臭。
新北市一名七十多歲的臥床老先生,臥床超過八年,活動假牙早已鬆動,咀嚼時疼痛難忍,多年來只能隱忍痛楚,不敢吃需要咬的食物。直到申請居家牙科服務後,范綱信團隊克服萬難,將他送往醫院進行植牙手術,並在之後的七年多時間裡定期到宅為他檢查、清潔及調整。老先生表示,「重新嘗到食物滋味,值了」。

金山地區一位脊髓損傷患者臥床十多年從未洗牙,在接受居家牙醫服務後感嘆道:「感覺到牙齒的存在了,非常不錯。」台大金山分院牙科主治醫師吳芳育認為,到宅洗牙能幫助許多這類病患,避免牙齒因長期缺乏治療而潰爛感染,甚至蛀光。
居家牙醫服務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有些臥床民眾從未看過牙醫,上下排牙齒全被厚厚一層結石包覆,有如萬里長城,診治過程相當辛苦且耗時。甚至有長期臥床患者因太久沒張開嘴巴,在治療過程中下巴突然脫臼,牙醫師邱上廷必須在深夜緊急為病患進行復位處理。
到宅牙醫計畫推動十四年,目前全台僅一六三位符合資格牙醫實際執行治療,不到總數百分之一,有患者苦等半年以上,也有醫師個案數不多,分配不均。范綱信建議兩點解決目前困境,一是中央要減少過多限制,比如二個月只能去一次,還要先申請核准,治療不夠即時且效能受限。
第二目前服務對象限三大類,中度身心障礙者部分應擴大。另外,符合資格卻住在安養之家、老人院、護理之家「機構」,須由機構派車把病患送到醫院;但機構往往因人力有限、無適合車輛載送,一拖再拖。「這是一個很難獲利的項目,花很多時間,治療項目卻只有一點點,很辛苦,又有風險。」剛投入的年輕醫師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牙科主治醫師吳芳育也感嘆,治療後患者可能又牙痛,需再治療,但健保兩個月一次限制,也是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