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菸酒不忌恐提高口腔癌「123倍」風險!醫:及早戒癮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圖/大家健康

你知道「檳榔」不另加料,本身就含多種致癌物嗎?嚼檳榔易讓口腔有「癌前病變」,導致口腔癌;而配料「荖花」含肝毒性的黃樟素;「紅灰與白灰」則有強鹼性,多種致癌物使食道、胃肝都增罹癌風險。若家人愛吃檳榔,怎麼幫他戒癮?

嚼檳榔易讓口腔有「癌前病變」,導致口腔癌。(示意圖/資料庫)

40多歲的A先生從國中開始抽菸、喝酒、吃檳榔;近期他發現右側下牙齦旁出現突出的硬塊,一旁的牙齒也微痛和鬆動。一開始不以為意,認為是吃檳榔摩擦造成牙齒鬆動和刮破口腔,後來牙齦腫脹,頰黏膜突出的硬塊也增大。為了持續工作、每日才有收入,他忍耐一陣子,直到兒子認為狀況太不對勁,積極督促,才決定看診。

就醫當下,醫師從外觀看到他右臉頰明顯腫脹,請其拿下口罩檢查,發現右側頰黏膜有顆大腫瘤、並能聞到患處組織壞死的味道,經切片確診是口腔癌。因延遲就醫,需先化療以局部控制,再進行根除性腫瘤切除合併重建手術,後續接受化學與放射線治療,因病患配合治療,後續恢復日常生活與工作,且腫瘤無復發跡象。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頭頸外科主治醫師盧建吉說明,國人因菸酒檳榔的高使用率,尤其是檳榔,導致台灣成為全世界口腔癌罹患率名列前茅的國家。

台灣針對口腔癌危險性的研究中,最廣為引用的是高雄醫學大學葛應欽教授等六人提出的數據,發現不論是使用菸、酒、檳榔,單一物質都會提高罹患口腔癌的風險,若三樣加總,罹病風險遠高一般人的123倍,應及早戒治,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檳榔、菸酒不忌 提高口腔癌123倍風險。(圖/大家健康)

檢視有無口腔癌前病變前兆 及早戒癮就醫

A先生是從「口腔癌前病變」發展為「口腔癌」,盧建吉醫師提醒,「癌前病變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但是一種須持續追蹤的警訊。所謂「癌前病變」為病理學的診斷名稱,是指人體上某些器官和組織,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慢性發炎或長期致癌因子刺激,出現正常細胞從良性變惡性的過渡階段,因有機會發展成癌症,故稱為「癌前病變」。

以檳榔子為例,是檳榔樹的果實,由植物纖維、多酚類化合物(如單寧酸)、生物鹼(如檳榔素arecoline、檳榔次鹼arecaidine)等多種成分組成,其中生物鹼和多酚類化合物已被證實具致癌性。由於檳榔的纖維粗硬,咀嚼時易造成口腔黏膜反覆破損,且黏膜組織暴露在致癌物質的刺激下,加大了細胞變異形成口腔癌的機會。

當口腔內有白斑、紅斑、疣狀增生或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異常病灶出現,及早就醫能盡快查明原因,越早開始治療及調整生活習慣,越可能保留更多生理機能,甚或免去手術重建,降低對顏面外觀的破壞。舉例而言,當診斷為早期的上皮細胞層角化過度或輕度上皮變異,患者若戒除檳榔或其它致病因素,一部分病變可能自行消退;但若病變已進展成中、重度上皮變異,或上述致病因素繼續作用時,日後就極可能演變成原位癌或真正的口腔癌。

盧建吉醫師提醒,常包入檳榔內一起食用的配料也都是致癌物質,如「荖花」含有肝毒性的黃樟素;「紅灰」與「白灰」則具有強鹼性,會產生自由基傷害細胞DNA、導致突變,多種致癌物混合加總,致使嚼食檳榔者的食道、胃和肝臟等器官都增加罹癌風險,這也就是口腔癌患者常併發多種癌症的原因。

戒檳榔10年內仍為高風險階段  善用健保卡洗牙、做口腔黏膜檢查

盧建吉醫師解析,要降低口腔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最好的方式就是「儘速戒檳榔、菸、酒!」要注意在戒除檳榔後的「10年內」,黏膜仍處於有癌化風險的發炎狀況,需定期至門診檢查追蹤以確保健康。

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安全地協助戒除檳榔,以中國醫藥大學附醫為例,有設立「戒菸門診」,同時在癌症篩檢站合併提供戒檳服務。要有效地戒除檳榔、菸品,除了幫助嚼檳榔者、抽菸者瞭解檳榔與菸的危害、戒癮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個別檢視使用原因、習慣或工作環境等因素,來強化執行戒癮的動機。當然,家屬親友的支持協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附醫自2011年起至今,癌症篩檢窗口共服務衛教了246名個案,有85位完全戒除。篩檢站會提供戒檳、戒菸資訊手冊,另提供檳榔替代物(口香糖、蒟蒻乾等富嚼感的零食)或戒菸藥物(尼古丁口嚼錠、經皮貼片等)。若有意願接受定期關懷,也會定期以電話關心、記錄個案戒檳榔或菸的情況,同時提醒民眾善用健保卡每半年至牙科洗牙、每2年做一次口腔黏膜檢查。民眾也可就近詢問鄰近醫院有無協助戒檳、戒菸。

盧建吉醫師呼籲,戒檳榔是預防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持續於門診接受口腔癌篩檢,可早期發現病變及治療,減少口腔功能損害與外觀缺損的結果,定期篩檢、常保健康。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