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三大冷知識!壓歲錢原來「不是錢」 古代過年竟要穿白衣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蕭瑋玲/綜合報導

大多人都認為,過年穿紅色才吉祥,但在中國歷史有個時期,春節時有穿白衣的習俗。另外壓歲錢在古代一開始,其實不是錢。盤點三大春節冷知識,帶您了解。

紅色是春節的吉祥色(圖/新華社)

1.過年要穿白衣?

眾所皆知,紅色是春節的吉祥色,不只要貼紅色的春聯,還得穿大紅色的衣服才會招來好運。但是你們知道嗎?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時期,是以白色為吉祥色的,那就是元朝「忽必烈時期」。

根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蒙古人認為白色服裝是吉祥的象徵,他們在過春節時有穿白色衣服的習俗。」

因為農曆正月在蒙古語中,被稱為「查幹薩日」,意為「白月」,而正月初一春節為「白節」。由此可見蒙族對白的推崇。

壓歲錢在古代原本不是錢(示意圖/翻攝百度)

2.「壓歲錢」在古代其實不是「錢」

而春節的冷知識還不只這一個,在古代「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裡都會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祂的。

在民間,有戶人家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保平安。據傳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此後人們把這錢叫做「壓祟錢」。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的鼇山燈棚(圖/翻攝百度)

3.古代也有「春晚」

另外,「春晚」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利,其實古代也有「春晚」!

但古代的春晚,可謂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它就是明朝的「鼇山燈會」。

明初的春節假日一開始只有五天。直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才增加10天元宵節假期,還發明另一個大福利「鼇山燈會」。

每一次的燈會都需用一整年的時間來準備,把各種設計獨特的奇花、火炮層層堆積起來,通常會堆積十三層左右。

等到元宵節這天,龐大的「鼇山」上各種形狀的彩燈在閃爍,絢麗的焰火不停燃放,鐘鼓司的宮娥們在翩翩起舞,場面盛大絢爛。

據史料記載:「聽臣民赴午門觀鼇山三日」,鼇山燈會是對君臣同樂的生動詮釋,堪稱明朝版的「春晚」。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