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嬰出生就染梅毒竟是母親「垂直傳染」 醫示警:增胎兒早產、死亡風險

分享:
0:00
volume_up

一名早產新生女嬰小梅(化名),因母親在懷孕末期感染梅毒未接受治療,病菌透過胎盤垂直傳染給小梅。小梅出生時無明顯的先天性梅毒症狀,但因早產35週加1天,出生體重僅2220公克,併發呼吸急促被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母親感染梅毒若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完全,會使胎兒面臨早產、新生兒死亡等風險。(示意圖/Pixabay)

桃園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倩瑜指出,住院期間進行的血液檢查發現小梅已感染先天性梅毒,並在X光檢查中發現其四肢長骨異常,而腹部超音波顯示肝臟腫大。由於小梅的健康狀況不佳,醫療團隊除了使用呼吸器治療其呼吸困難外,亦採用盤尼西林注射為其治療先天性梅毒。

李倩瑜解釋,小梅接受了10天的盤尼西林療程,每日劑量根據體重調整,前7天每12小時注射一次,接下來的3天則改為每8小時注射。治療過程中,小梅的呼吸狀況逐步改善,體重也恢復至2200公克以上,最終在治療3週後順利出院。

大部分母嬰之間的梅毒垂直傳染發生於懷孕20週後,但實際上無論孕期長短,都可能傳染給胎兒。(示意圖/Pixabay)

李倩瑜指出,大部分母嬰之間的梅毒垂直傳染發生於懷孕20週後,但實際上無論孕期長短,都可能傳染給胎兒。母親若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完全,會使胎兒面臨早產、新生兒死亡等風險。

李倩瑜說明,先天性梅毒的臨床症狀依年齡可分為早期與晚期。出生後2年內表現出的症狀屬於早期先天性梅毒,包括體重不足、發燒、水疱、老人樣容貌、色素沉著、甲床炎、黏膜斑疹、梅毒性鼻漏、馬鞍鼻、梅毒性假麻痺等。晚期先天性梅毒則多在2歲後出現症狀,可能伴隨梅毒腫、骨骼病變、軍刀狀脛、角膜炎及耳聾等永久性損傷。對於先天性梅毒的治療,李倩瑜建議以盤尼西林G注射,依照早產兒的出生週數及體重進行劑量調整。

無論陰道、口交或肛交等性行為,均可能造成性病傳染,在發生性行為時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示意圖/Pixabay)

疾管署提醒,雖然梅毒可以治癒,但不會終身免疫,因此每次發生不安全性行為時都可能重新感染。無論陰道、口交或肛交等性行為,均可能造成性病傳染,因此在發生性行為時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並定期進行性病篩檢,出現疑似症狀時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此外,孕婦定期產檢也至關重要,能早期發現疾病並降低先天性梅毒的風險。若確診梅毒,還需提醒配偶或性伴侶接受篩檢及治療,以避免重複感染。

桃園醫院小兒加護病房護理師賴芳青指出,小梅的母親在孕期檢查中發現梅毒感染,但因未能即時獲得正確資訊與治療,導致寶寶先天感染。她呼籲,為了自身及家人健康,若有感染性疾病的疑慮,應立即前往泌尿科、皮膚科、婦產科、家醫科或感染科等科別就診,及早治療,降低傳染風險。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