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將啟貿易談判!BBC分析:壓力比川普1.0更大

分享:

美中將於10日在瑞士展開貿易談判,對比7年前首次的貿易談判,全球秩序與經濟情勢受到俄烏戰爭、COVID-19等因素影響。而且這次的關稅壓力也較過去更大,雙方的談判代表也有所變化,勢必影響這次的談判情形。

美中將於10日在瑞士展開貿易談判。(示意圖/美聯社)
美中將於10日在瑞士展開貿易談判。(示意圖/美聯社)

關稅戰開打至今超過1個月,美中雙方終於將在5月10日於瑞士開始談判,據目前的公開資訊,美中雙方的代表分別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以及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分析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但很可能只是一個漫長而曲折過程的開始,因為雙方之間的經濟糾紛不僅僅關乎關稅,還包括大陸的經濟失衡、美國的出口管制等議題的緊張局面,智庫「經濟學人資訊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志昂(Nick Marro)指出,「任何暗示局勢緩和的舉措都是積極的,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難以擺脫當前困境」。

報導提到,對比7年前美中雙方在上一輪的貿易戰時,所進行首次談判的時空背景,如今的世界局勢「今非昔比」,包含俄烏戰爭改變了世界秩序、美國總統川普的MAGA策略傾向「背刺」盟友、COVID-19疫情讓大陸經濟受傷不輕。

此外,會談人選的不同、地點選擇在瑞士,以及關稅壓力變得更大,勢必都會影響這次的談判情形。

報導指出,7年前的貿易談判時,美國的主要代表是屬於「鷹派」的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當時的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 Mnuchin)則是對中「鴿派」,聲量小得多。這次,財政部長貝森特成為談判的核心人物。他在暫緩關稅的決定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將美國從全面全球貿易戰的邊緣拉了回來。

大陸的談判代表仍是國務院副總理,然而從由參與制定多份大陸經濟長期規劃的劉鶴,變成了擁有「忠誠度」和「執行力」的習近平鐵桿部下何立峰。

大陸副總理何立峰(右)將與美國財長貝森特視訊通話。(合成圖/美聯社、新華社)
美國財長貝森特(左)與大陸副總理何立峰(右)。(合成圖/美聯社、新華社)

對於會談地點不在美國或大陸,澳洲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學者宋文笛(Wen-Ti Sung)認為,「雙方都希望塑造對方才是更急於談判的那個」,會談地點選在中立的瑞士似乎就能迴避「被視為在談判中妥協」、「急於談判」等這類問題。

7年前兩國間的關稅雖然不斷增加,但整體貿易面臨的壓力並不大,稅率在20%左右徘徊。但這一次,美中之間大部分商品關稅達到145%,部分甚至達到245%,對於出口商而言,這已是「無法交易」的狀態。

對美國而言,這種壓力已經開始浮現,多家美國零售巨頭的執行長與川普舉行閉門會議,直接警告其關稅政策將導致供應鏈中斷,「兩週後美國消費者將看到空空如也的貨架」,「價格也會被迫上漲」。此番警告促使川普隨後對關稅表態有所緩和。

對大陸而言,情況也不樂觀,正在積極重建消費者信心和挽救房地產市場的大陸經濟,還將在今年夏秋之際,迎來數以千萬級的畢業生,如果經濟不景氣,他們的就業將變得岌岌可危。

即便在這樣的壓力下,專家們仍對達成協議不樂觀。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分析,隨著談判進行,關稅可能會回到「解放日」初始的水準,約為60%,雖然仍有阻礙,但這個水準也能讓進口商不那麼痛苦,而且如果關稅成功降低並實施,將略微改善大陸的經濟前景。

馬志昂則說,雖然適當降低關稅率是良好開端,卻無法修復美中關係中的深層不信任,也無法消除人們對美國今後出於任何經濟或安全理由隨時再次對大陸加徵關稅的擔憂。因為雙方在經濟關係的結構性問題上相距甚遠,比如北京不會接受對其國內經濟政策進行有約束力的改革承諾,也不會去除現行產業政策或改變貨幣管理方式。(中央社)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