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忠/賴清德華盛頓郵報的台灣破產宣言:史詩級的戰略悖論

分享:

文/許文忠(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暨大國企副教授)

總統賴清德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投書,宣示將在2030年前把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5%,並提出400億美元追加軍購預算。這篇文章的核心訊息,是希望向國際展現台灣捍衛自我的決心。但若將這些承諾放在台灣當前財政、貿易與區域情勢的大框架中,結果卻顯示出另一種令人憂心的發展——這並不是一份強化台灣的藍圖,而更像是一份可能掏空台灣的破產計畫。

賴清德宣布追加1.25兆國防特別預算(攝自中天新聞)
賴清德宣布追加1.25兆國防特別預算(攝自中天新聞)

尤其在《金融時報》披露,台美正在討論規模高達4000億美元的台灣對美投資承諾後,整件事更不只是軍事議題,而是一場涉及產業、財政、貿易結構的全面性重組。問題在於:台灣真的承擔得起這樣的方向嗎?而這背後,更浮現出一個世界史詩級別的巨大悖論。

一、台灣外匯命脈仍在中國大陸市場,構成戰略悖論

根據財政部統計,台灣在2024年出口4750億美元,進口3940億美元,全年貿易順差達806億美元,創下歷史第二高。其中,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順差就高達699億美元,占整體順差近九成。中國大陸與香港長期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2024年也占出口總額約31.7%。

即便2025年以來對美出口強勢,財政部月報仍顯示:對中國大陸出口仍維持成長,且金額依舊龐大。換言之,直到今天,支撐台灣外匯與財政最主要的金流來源,依然是中國大陸及香港市場。

這就構成了一個堪稱世界史上最荒謬的戰略悖論:台灣的軍備經費,竟完全依賴從其主要假想敵市場賺取的順差來支付。我們辛苦從中國大陸市場賺到的外匯,轉手就變成向美國採購武器的資金,用以「防禦中國大陸」。這使得台灣的軍備體系在財政上,陷入了對中國大陸前所未有的依賴。軍購預算越高,這種財務上的依賴就越深。

二、若ECFA受限,金流將瞬間斷裂

這個悖論最脆弱的一環,就是金流的穩定性。北京近年多次表示,民進黨政府若持續採取敵意言行、不斷推動「去中國化」,將評估限縮ECFA優惠。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一項帶有明確政治訊號的警告。

ECFA對台灣的重要性非常具體:

* 多數受惠品項為中小企業主力產品;

* ECFA降低了台灣出口中國大陸的關稅與門檻;

* 是台灣長期保持對陸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旦ECFA被限縮,首先衝擊的就是台灣出口體質,對陸順差可能從700億美元快速下滑。若順差減半,台灣不只外匯流量驟降,新台幣也會面臨貶值壓力,民進黨政府財政可用空間立即縮水。

這意味著:民進黨政府目前承諾的軍費與對美投資,若失去對陸順差支撐,將只能靠舉債或直接動用台灣人民的財產來填補。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簡單的算術。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M1A2T ABRAMS Taiware ARMY 」的圖像
賴清德宣布追加1.25兆國防特別預算(攝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三、軍費提高至GDP 5%:國防的財政命脈,對大陸依賴倍增

賴清德承諾將軍費提高至GDP 5%,被形容為「重大歷史突破」。但事實上,這個比例放在國際上相當極端——連北約國家都以2%為目標,少數花到4%的國家,通常都面臨周邊戰爭威脅或財政極度緊縮。

對台灣而言,軍費若長期維持在5%,意味著:

* 軍事支出將佔用民進黨政府大量預算;

* 長照、托育、健保與社會住宅等民生需求更難獲得資源;

* 教育、科研、產業升級與能源轉型預算將被迫縮水;

* 財政結構將從「發展型」轉成「軍費優先型」。

更核心的悖論在於,當軍備預算從GDP的2.5%翻倍至5%,而這筆預算的資金來源(大陸順差)不變時,等於台灣的軍備財政命脈,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也同步翻倍。為了在軍事上防禦大陸,我們卻讓軍備的錢包在財務上可能五倍、十倍地更加依賴大陸,一旦金流被切斷,整個軍事體系將面臨斷炊風險。這種結構性的脆弱,才是台灣安全最大的隱患。

四、4000億美元對美投資:台灣能承受嗎?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美國期待台灣在供應鏈協議中提出規模高達40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這不僅金額龐大,也將重塑台、美、中國大陸的整體經貿關係。

如果台灣在美國大規模建廠、投入能源與基建合作,可能帶來下列結果:

1. 台灣產業升級資金被抽走:本土研發能力將更加吃緊。

2. 台灣本地基礎建設與教育資金被排擠:能源、交通等項目恐被延宕。

3. 台灣人才與供應鏈外流加速:產業空洞化風險升高。

4. 美國獲得大量投資紅利,而台灣承受社會成本。

長期來看,這會讓台灣愈來愈像「美國供應鏈的資金來源」,而非自主經濟體。若再遇上ECFA受限,台灣經濟將面臨雙面擠壓。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I will Boost Defense Spending to Protect toProtectOurDemocracy Our Democracy 我將提升國防預算以捍衛我們的民主 華盛頓郵報投書 00報清120.1.160布 賴清德2025.11.26發布 賴清德」的圖像
賴清德宣布追加1.25兆國防特別預算(攝自賴清德臉書)

五、民主監督被縮限,重大政策在黑箱中推動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攸關台灣未來二十年的重大決策——軍費暴增、巨額軍購、海外投資承諾——都缺乏充分的公開與討論。

* 軍購細節以「機密」為由無法檢視;

* 對美投資承諾至今未公開具體內容;

* 國安與外交體系掌握所有談判資料,人民完全被排除在外。

當「國家安全」被用來掩飾一切,不僅無益於民主,更會讓政策偏離人民真正需求。台灣的民主,需要透明的討論,而不是單向宣布。

結語:台灣需要的是和平的強韌,不是昂貴的幻象

賴清德的華郵宣言固然意在展現民進黨的信心,但若把所有財政資源壓在軍費與美國投資上,卻忽略台灣最根本的外匯結構、產業現況與民生需求,最終恐怕只會讓台灣背負沉重代價。

尤其一旦ECFA受限、對陸順差崩落,所有軍費與海外支出都將必須從人民的口袋中補上。台灣不該成為任何國家的提款機,也不該讓台灣的未來被高風險的政治承諾綁死。

真正能讓台灣長治久安的,不是GDP 5%的軍費,而是:

* 穩定的兩岸經貿關係;

* 健全的財政;

* 投資教育與產業升級;

* 完整的社會安全網;

* 以及透明的政策討論。

一個把錢投入民生與未來的台灣,才會真正安全;一個掏空自身、把財富送往海外、並把同胞認錯敵人才是台灣真正的危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