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李婉萍指出,許多人即使吃飽後仍會感到飢餓或想吃東西,這種現象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假性飢餓」作祟,主要源自「腸道菌腦軸失衡」的問題。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李婉萍在社群平台上解釋,若出現吃飽不到兩小時就想找東西吃、聞到食物香味就難以抵擋,或是在熬夜、壓力大時特別想吃甜食等情況,都可能是腸道菌腦軸失衡的徵兆。
李婉萍進一步說明,這些症狀背後有不同的生理機制:飯後不久就感到嘴饞,往往是因為血糖波動劇烈,導致大腦誤判能量不足;對食物香味特別敏感,則可能是腸道中的有害菌過多,造成大腦獎勵中樞過度活化,所以會讓大腦感覺飢餓;而壓力和熬夜引發的食慾增加,則與荷爾蒙失調有關。

針對這些問題,李婉萍提供四項具體改善建議:首先是維持固定的進餐時間,有助於穩定腸道菌腦軸,使身體更能準確分辨真實與虛假的飢餓感;其次是適時補充優質益生菌,以改善腸道菌相;第三是注意進食順序,建議依序食用蔬菜、蛋白質再到澱粉,可以幫助穩定血糖;最後則是保持規律運動習慣並練習深呼吸,以降低壓力對食慾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