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入京華城、政治獻金等弊案,台北地院2日「三度三關」三開接押庭後,裁定柯羈押禁見,柯文哲今(10)日提出抗告。民眾黨則痛批「司法不公」,號召人民11日上街,要求民進黨政府還給社會司法正義。不過,究竟發揮多大的號召力?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蒐集12月26日至1月7日之間相關議題的網路聲量數據,藉此了解該議題「續航力」。
根據此次數據調查結果,TPOC分析說,網路上對「司法不公」、「司法正義」、「111遊行」的討論度,平均每日聲量約4400則左右,其中兩個高峰,發生在12月26日當天破萬則討論度,熱門話題來自民眾黨透過柯文哲粉絲專頁質疑「政治追殺司法不公」、「沒有金流濫權起訴」,但網友留言正反意見兩極,進一步衝高聲量,但隔天聲量驟降至3千多則。
第二個聲量高峰則來自1月3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宣布支持民眾黨,將在1月11日司法節當天上街抗議「綠色威權」,當天創造超過1.3萬則聲量,隔天也有破萬則,然而再過一天聲量即滑落至5千多則左右。總體而言,兩次聲量討論高峰降溫速度明顯過快,幾乎沒有辦法延續,顯示「司法不公」的論述尚未在一般民眾社群中自然發酵,有討論續航力不足的狀況。
TPOC表示,持平而論,柯文哲遭羈押禁見吸引網路社群高度關注,創造極高能見度,且輿論對於此個案也有諸多批評質疑聲浪,但民眾黨打出「司法不公」、「政治迫害」等論述,整體討論量並沒有因此顯著暴增,無法有效成為網路輿論戰的主要敘事。另一方面,數據分析結果亦揭示,民眾黨主要論述聲量高度集中在少數意見領袖,並未展現集體戰力,未來恐怕需要思考,如何透過團體戰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有效轉換輿論對柯文哲案的高關注度,才能成功蓄積社群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