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者:趙家麟(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地景建築系教授)
在桃園台地上通行了130年的火車和鐵軌即將地下化,這個城市的歷史即將翻頁。地下化之後的鐵路騰空廊道會是什麼樣的新風貌?將給城市的未來展現什麼願景?是汽車大道,自行車通廊,還是市民生活綠廊,確是一個值得嚴肅探討的大課題。
首先思考是否應該是汽車大道。20世紀因為汽車的發明,世界各地的城市 都陸續成為了「車本城市」,歐洲的城市最早,接著是美國,亞洲的城市較晚,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城市幾乎無一倖免。車輛改變了一切,起初帶來方便和效率,之後逐漸成為麻煩,製造出許多問題,困住了城市。車輛和它的移動所衍伸的交通問題,成為20 世紀所有城市最頭痛的問題,汽車綁架了城市,讓城市環境品質快速衰敗。50年前的歐洲城市就已經深刻體認到,城市不可能,也不應該無限度的容納車輛的交通和活動,城市必須要從被車輛佔領的光景中奪回來,重新成為以人為本的城市。
由於車輛交通衍伸的道路建設嚴重支解城市,許多歐美城市自20世紀後半,開始反思如何逆轉城市空間被道路切割的問題,甚至大舉拆除城市高架公路。美國波士頓的大開掘計畫,將2.4公里長穿越市中心的高架州際公路地下化,並在地面原址建設綠蔭生活大道。西雅圖穿越市中心水岸的阿拉斯加大道高架橋,自2011年開始拆除,最終將車輛通廊地下化,騰出大量的地面空地成為新的公共空間還給市民。德國杜塞道夫市中心的國王大道高架公路地下化後,地面空間改造成步行道、綠地和景觀水池,使得市中心更具吸引力,創造更多休憩空間,使得商業區更適合行人,成為市民和遊客喜愛的場所。更多其他城市像英國伯明翰,都積極將切割城市的道路地下化或是改成綠蔭慢行大道,創造成優質的市民生活綠廊。
而要探討桃園鐵路騰空廊道的願景,必須要先問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20年後的桃園是期望更為「車本」或是「人本」?如果20年之後的桃園,私人車輛交通更為增加,是代表城市更進步,或是城市戰略的失靈?許多國際城市因為產業變遷和城市發展,讓原本穿越市中心的鐵道荒廢或地下化;其中許多騰空鐵路廊道被成功改造成各種都市空間,不僅有效活化了原本騰空的鐵路廊道,還改善了市容和城市商機,增加公共空間,並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這些案例包括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 西班牙巴塞隆納格拉西亞大道,芬蘭赫爾辛基廢棄鐵道變自行車道的Baana大道,日本東京下北線路街計畫等等,都是與全球城市積極邁向永續、淨零、人本的趨勢相接軌的。
從當代國際的城市治理的角度來看,桃園鐵路騰空廊道會是個提升城市格局、創造環境永續與改善市民生活品質的大好契機,歐洲城市甚至會認為,若是將桃園鐵路騰空廊道開闢成新的公路,不僅是錯誤,甚至是愚蠢,今天的桃園人怎麼想,會決定我們和我們下一代的家園成為什麼模樣。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