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愛乾淨是單純的潔癖還是心理疾患?楊逸鴻醫師指出,許多人口中的「潔癖」可能是強迫症或強迫人格的表現,兩者雖名稱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心理狀態,治療方向也有所差異。

一名年近六旬的家庭主婦因長期陷入檢查地板是否有落髮的焦慮中,即使剛檢查過確定乾淨,幾分鐘後仍忍不住再度查看,反覆十多次才罷休。甚至外出買菜途中,也會突然折返家中再次檢查。雖然地板一塵不染,但家中其他地方反而因無暇整理而雜亂不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解釋,這類重複、無法控制的行為,正是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的典型表現。強迫症患者常出現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即明知不合理、卻無法停止的念頭或動作。若症狀造成生活困擾,建議接受治療。
「過去治療以心理諮商為主,效果有限;隨著精神科藥物進步,現今多採用抗憂鬱劑為主的藥物治療,有時輔以抗焦慮或抗精神病藥,效果良好。」楊逸鴻表示,大多數患者經一年穩定治療後,大腦功能可恢復平衡,並逐步停藥。

另一位同樣年近六旬的主婦則呈現不同狀況。她檢查地板後若沒發現髮絲,一天內不會重複檢查,但對整體秩序要求極高:桌椅要對齊、毛巾四角要平整、冰箱內食物要分類排列。家中總是一塵不染,但她常為趕進度、力求完美而焦慮不安,甚至因家人打亂秩序而動怒。
楊逸鴻指出,這類情況屬於強迫人格(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患者多追求秩序、完美與控制感,有時甚至表現在「囤物」傾向,捨不得丟東西、覺得物品將來一定有用。雖不一定需要治療,但若已造成家庭衝突或生活壓力,仍建議尋求協助。

對於強迫人格的治療,楊逸鴻表示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必要時可搭配抗焦慮劑、抗憂鬱劑或安眠藥,效果通常良好,症狀穩定後可逐步停藥。
楊逸鴻提醒,強迫相關問題並非意志薄弱或「太愛乾淨」,而是大腦功能暫時失衡的表現。若過度追求完美、整潔或檢查行為,已導致焦慮、失眠或家庭緊張,就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他強調,潔淨與秩序本身沒錯,但當它變成壓力,就需要學習適度放手。在專業治療與家人理解的支持下,多數患者都能恢復平衡、重新找回自在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