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國防」的內容,所流露的戰略思維,還是不脫離實力決定和平的想定,這種從古羅馬時期就已經出現的「想要和平,先準備戰爭」的想法,對應現在的戰爭,小國是否有實力與大國競爭,很難。就以6月13日以色列發起名為「崛起雄獅」(Rising Lion)針對伊朗的空襲軍事行動為例,小國想要贏得戰爭,恐怕會相當的吃力。畢竟,這不僅是一場單純的飛彈空襲,而是結合科技、情報滲透與精準斬首的聯合行動,可以說是戰略、科技力與綜合國力的較量。
在以色列的攻擊行動當中,以色列出動了超過200架F-35、F-16與F-15等戰機,趁著夜色對德黑蘭近郊投擲超過300種彈藥,攻擊伊朗上百個目標。在對伊朗境內超過100個目標的攻擊,重點鎖定伊斯法罕(Isfahan)與納坦茲(Natanz)兩處重要核設施進行精準打擊。
除攻擊核能設施外,以色列還摧毀伊朗西部多座雷達與地對空飛彈系統,為後續的空軍行動爭取空優。更震撼的是,多位伊朗高階軍官,包括伊朗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Hossein Salami)和參謀總長巴蓋里(Mohammad Bagheri)等高層人物,這種層級的打擊,不可能沒有強大的情報支援。
實際上,這場行動的成功,來自多年來以色列情報單位,特別是摩薩德(Mossad),在伊朗境內深耕佈局。從滲透式監控、秘密部署無人機與飛彈系統,到掌握伊朗核武發展與軍事行動的第一手資訊,整個行動背後的「情報主導戰爭」正成為壓倒性成功的關鍵。
先癱瘓、後突擊的奇襲模式
從烏克蘭先前發起的「蜘蛛網行動」,到這回以色列的「崛起雄獅」行動,現代戰爭的樣貌已不再單靠火力或兵力對撞的方式決定勝負,取而代之的是以「資訊」和「情報」為核心的新型作戰模式。所謂的「情報主導戰爭」指的是,透過綿密的情報蒐集與快速的情報分析,在對手尚未準備好的時間、地點或方式下發動攻擊或掌握主導權。
以色列的摩薩德早在數年前即將情報部署重心轉向伊朗內部。他們透過偽裝身分、滲透網絡,成功在德黑蘭以及伊朗中部地區建立起穩定的情報據點。這些情報人員長期隱身當地,深入軍事設施周邊,蒐集伊朗飛彈基地、防空雷達、核能設施等第一手資料,並評估伊朗這些軍事設施的防衛強度與運作流程。除情蒐之外,這些行動也同步進行武器與通訊裝備的偷運、火力系統的預佈與演練,為日後的精準打擊做足準備。
除了人員與裝備的潛入部署,摩薩德更進一步在伊朗境內建立秘密的無人機發射基地。根據公開報導,其中一處就位於德黑蘭近郊的Esfejabad空軍基地周圍。這些無人機系統早在數個月前就已完成前置部署與偽裝作業,成功避過伊朗情報與安全單位的監控。當「崛起雄獅」啟動時,這些預先潛伏的無人機隨即被遠端啟動,針對伊朗的地對空飛彈系統、雷達節點與軍事通信設施發動同步攻擊。這一波無人機突擊不但癱瘓了伊朗的防空網,也製造出短暫的指揮盲區,讓以色列空軍的F-35戰機能夠低風險地進入伊朗領空,完成對深層戰略目標的精準打擊。
「崛起雄獅」與烏克蘭的「蜘蛛網行動」,均結合情報的先癱瘓、後突擊模式,其實已成為現代軍事情報與科技整合作戰的代表。不難發現幾個關鍵共通點。首先,兩國皆運用「預先部署」的小型無人機系統,在敵境深處建立隱形打擊能量。其次,行動的發動時機皆依賴高度準確的情報判斷與即時指揮節奏。
除了摩薩德,以色列軍事情報局(Aman)和國內安全局(Shin Bet)也為以色列國防軍的行動提供支援,更記取2023年以色列遭哈瑪斯攻擊的情報失靈問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情報本身已不再是作戰的附屬品,更是主導戰術順序與空間分配的決策核心。
以色列這次的部署與突襲,已達到以下的效果。第一,行動迅速與保密、隱密,在對手察覺之前已經貼近目標。第二,選對時間與位置,攻擊敵方後方那些重要但防護薄弱的節點。第三,讓整起行動帶來的心理震撼與混亂,遠遠超過單一爆炸或攻擊本身所造成的損傷。這樣的手法,不只是端掉數個目標,而是動搖敵方整體的決策節奏與安全信心。
換句話而言,以色列結合秘密部署與遠程打擊的作戰方式,徹底削弱對手的戰略預警能力,使防禦方的決策時間從過去的數小時、數天,被壓縮到短短幾分鐘內,幾乎無從反應。這種突發、迅速的節奏,足以讓對手陷入癱瘓狀態。
從間諜到鍵盤的虛擬戰場
「崛起雄獅」行動不僅已不僅是傳統的戰機空襲、特種部隊的滲透或無人機的襲擊,更是幾乎同步開展的數位攻擊戰。
在這波行動中,一個名為Gonjeshke Darande(獵鷹麻雀)」的匿名駭客組織直接針對伊朗的軍事、金融與通訊網絡下手。獵鷹麻雀成功入侵並癱瘓伊朗最大的Nobitex加密貨幣交易,造成超過9000萬美元的數位資產損失。更驚人的是,就在前一天,他們也對伊朗國營的Sepah銀行發動攻擊,摧毀核心資料庫,導致分行關閉、客戶無法使用帳戶。
其實,獵鷹麻雀早有「戰績」。2023年,他們曾癱瘓伊朗全國加油站系統,2022年,又發動攻擊導致一座鋼鐵廠起火。這種「從網路延伸到實體」的打擊方式,正是現代數位戰的標誌,將資訊戰與心理戰融合,達成真正的戰略效果。
解放軍可能借鏡的戰爭新樣態
克勞塞維茨提醒我們,戰爭的結果不會是永久的結局。戰爭本質上是用武力來達成政治上的目的,而指揮官則必須清楚了解這場戰爭背後的政治目標,並且要以完成這些目標作為行動方向。
以色列摧毀伊朗可能的核武設施核並不是最終的政治目標,而只是軍事上的階段性成果,儘管這一步驟可能非常關鍵。如果缺乏相對應的政治解決方案,以色列的行動最多只能讓伊朗被迫重啟核武計畫。
從以色列「崛起雄獅」行動中,解放軍可能吸收到幾項重要經驗。首先,整合情報與打擊。以色列透過摩薩德多年來的部署,成功將「情報」轉化為立即可用的打擊行動,結合人工智慧展現出從偵查、識別到攻擊目標的快速反應能力,這種模式將強化解放軍重視「目標捕捉」(target acquisition)與「偵攻一體」(sensor-to-shooter)系統。
其次是應用混合型作戰。以色列在開戰初期同步使用空襲、無人機、特種部隊與網路攻擊,打擊伊朗的防空系統、指揮節點與金融中樞,形成一種「先癱瘓、後突擊」的混合與聯合作戰節奏,這對解放軍未來規劃快速制敵、癱瘓潛在對手的關鍵設施具有高度參考價值。
同時,以色列成功在敵境部署低成本爆炸性無人機,就像烏克蘭的「蜘蛛網行動」,證明「小而精準」的武器若預置得當,也能撕開防線,這可能刺激解放軍擴大無人機蜂群戰術與偽裝部署的實戰應用。
於是在無預警突襲與低成本無人機攻擊日益常態化的情勢下,台灣應從傳統威懾模式轉型,建立快速反應的動態威懾機制。具體做法可以包括,設置明確的數位與實體紅線,例如明定攻擊我方金融網路或核能設施將構成戰略挑釁,需即時回應等類似作為。
此外,應跳脫僅以軍事設施為核心的防禦邏輯,轉向涵蓋軍民關鍵資產的整體防衛概念。並透過行為偵測技術與資料分析,主動辨識潛伏人員與內部滲透行為,提升平戰轉換時的韌性與防護效能。
※本文由國戰會授權刊出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