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青少年每日使用社群媒體 性影像外流機率增5倍

分享:

是「數位原住民」還是「數位難民」?現今的青少年比任何世代都更熟悉科技,卻也比任何世代都更容易在數位世界中受傷。社群沉迷、隱私外洩、AI依賴——當便利與風險並存,有多少孩子在數位世界中迷失?

數據表示,台灣國、高中生有「社群媒體沉迷」的比例為13.6%。(圖/Photo AC)

為了解青少年數位使用現況與潛在風險,兒福聯盟針對全台六千多位國、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發布《2025年台灣兒少網路安全調查》。

84%青少年每日使用社群媒體 13%陷社群沉迷

台灣青少年對社群媒體的依賴程度極高,每日使用者的比例高達84.6%,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已有部分青少年出現沉迷症狀。數據表示,台灣國、高中生有「社群媒體沉迷」的比例為13.6%,常有「無法停止思考社群媒體」、「想花更多時間於社群媒體」、「因使用社群媒體忽略其他活動」、「用社群媒體逃避負面情緒」等行為。

青少年若沉迷社群 性影像外流機率暴增5倍

台灣青少年對社群媒體的依賴程度極高,每日使用者的比例高達84.6%,其中已有部分青少年出現沉迷症狀。(示意圖/Pixabay)

本次調查發現,有6.0%的學生表示自己曾收到同學或朋友被散布的性影像,6.8%表示認識的同學曾收到這類影像;若合併來看,11.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同學曾收到過同學或朋友的性影像,比例較2023年調查的9.7%增加。

在外流方面,2.2%的學生坦言曾將自己的性影像傳給網友,7.0%表示認識的同學有過此行為;合併來看,自己或同學曾外流個人性影像的比例高達8.7%,同樣較2023年的5.2%更高,而且青少年每增加一個年級,自己外流性影像的機率提升19.6%。

58%青少年愛用生成式AI  60%從未或鮮少查證資訊真偽

新興的生成式AI技術也為青少年帶來新的挑戰。調查顯示,生成式AI已進入台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調查發現58.4%的青少年至少每周使用一次生成式AI,20.9%至少每天使用一次。

大部分使用AI的目的是查找資料、輔助完成作業或報告、翻譯、資料摘要整理、製作圖片或影像等等。(示意圖/Pexels)

大部分使用AI的目的是查找資料、輔助完成作業或報告、翻譯、資料摘要整理、製作圖片或影像等等,但也有部分學生照抄AI提供的答案來「替代完成」學校作業(12.7%);此外,也有不少人用於情緒支持,如:請AI陪聊天或給予情緒支持(28.2%)、給人生意義或建議(16.7%)。青少年使用AI比例高,但在媒體素養方面,會查證AI資訊是否正確的人不到40%。

關注青少年社群媒體沉迷 杜絕青少年性影像外流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數位風險,如何建立有效的防護機制成為當務之急。有研究指出,社群媒體沉迷不僅可能隱含心理健康問題,還與家庭關係及親職管教方式息息相關。

本次調查也發現,社群媒體沉迷是青少年性影像外流的重要風險因子之一。家長應及早觀察孩子是否過度依賴社群媒體,並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明確且適齡的使用規範,協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

調查顯示,社群媒體沉迷者將自己性影像外流的風險顯著增加,且有2.2%學生表示曾主動傳送性影像給網友。(示意圖/Pixabay)

調查也顯示,社群媒體沉迷者將自己性影像外流的風險顯著增加,且有2.2%學生表示曾主動傳送性影像給網友。兒盟建議,政府應建立完善且可近的求助管道和輔導服務,並加強宣導兒少在網路、社群媒體的安全意識與數位素養,降低青少年捲入性影像外流的風險。

學校、家長共同引導兒少使用數位產品 守護AI世界的兒少安全

教育部現行的「中小學生數位教學指引」雖已納入AI相關內容,但調查顯示,僅約1/2的學生曾與老師討論過生成式AI的使用風險。

師生討論能顯著提升學生在使用AI時的謹慎程度,包括查證資訊真偽與避免上傳個人資料。兒盟建議,學校應明確教授學生評估AI回答的精確性、辨識偏見與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在教育部現行指引上進一步增加實用教案,並落實於校園實行。(健康醫療網

文章授權轉載自《健康醫療網青少年社群網路藏危機! 調查:超過80%青少年生活離不開社群媒體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