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柯文哲在京華城案庭審中怒吼、爆粗口、丟水杯,瞬間成為新聞焦點。媒體爭相渲染這場法庭上的戲劇場面,彷彿司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羞辱。然而,比起這杯水所激起的水花,檢察機關這些年自我作賤、踐踏專業與中立的行徑,早已讓司法尊嚴一點一滴流失。若要談「被羞辱」,檢察體系何止從今天才開始?它早已自己先低下了頭。

近年來的實例,不難看出檢察官的升官捷徑往往與政治需要緊密相扣。承辦「正確方向」的案件,即便證據薄弱、程序瑕疵,也不會被追究,反而可能成為政治功績的加分項目。負責京華城案的檢察官,不出意外地獲得拔擢,讓人懷疑這起高度爭議的案件,不只是法律問題,更是升遷履歷上的亮點。台南市議長邱莉莉的賄選案,雖然經過檢方偵辦與起訴,最後一審卻全數無罪。陳宗彥的嫖妓案,歷經社會高度關注,最後同樣以無罪收場。鍾文智涉案期間,法院在延長監控期途中突然取消監控措施,導致人間蒸發,反映出法院與檢方在重大案件處理上的協調失衡與制度鬆散。至於在罷免案連署調查中,更是「辦藍不辦綠」,選擇性執法的爭議昭然若揭。

這些案件有一個共通點:它們赤裸裸地暴露了檢察偵查品質的低落。該掌握的證據沒有掌握,該補強的漏洞沒有補強,該與法院協調的程序沒有協調;一旦進入法庭檢驗,便如紙糊的牆,一戳就破。司法不是敗在被告的嘴巴,而是敗在自己辦案的粗疏與政治化的取向。當檢察官習慣了為權力服務,就不再有追求真相的耐心與決心;辦案不再是為了查明事實,而是為了在政治舞台交出「漂亮的績效」。
這種結構性的墮落,使得檢方的公信力一落千丈。人民看到的,不是依法獨立辦案的專業機關,而是一群隨政治風向起舞的執法者。對政權不利的案件,檢方可以拖延、淡化、甚至不了了之;對政權需要打擊的對象,則全力出擊、先起訴再說,哪怕日後判決無罪,也達到政治目的。這樣的檢察體系,怎麼還有資格在被被告罵幾句、丟個水杯時,高喊「司法尊嚴不容挑釁」?
說到底,柯文哲的那杯水,只是一次短暫的情緒發洩;真正對司法尊嚴造成長期、深層破壞的,是檢方自己長年累積的自我作賤與辦案失格。人民之所以對檢察官的遭遇不再同情,是因為他們早已看透:這套制度在面對權力時,如何卑躬屈膝、選擇站邊;而在面對真相時,如何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當檢方將升官視為辦案的終極目標,當政治立場成為執法的準繩,當程序瑕疵與證據不足被視為無傷大雅,司法就已經喪失了作為正義最後防線的資格。這樣的檢察官,不是被外力羞辱,而是自取其辱;不是被挑釁擊垮,而是早已把尊嚴拱手送人。

如果檢察體系真在乎尊嚴,就該先正視自身的偵查品質問題。要尊嚴,就要專業;要威信,就要公正。一視同仁、依法辦事,不因顏色不同而有不同標準,才是重建司法信任的唯一道路。否則,就算全國人民都保持沉默,司法依然會在自我作賤中,一點一滴崩塌。
所以,羞辱檢察官,還真用不著柯文哲的一杯水。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