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近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第五輪經貿磋商,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談判已達成「實質性框架協議」,外界關注這可能是為將到來的「川習會」鋪路。旅美學者翁履中表示,接下來要觀察川習會實際談了什麼,尤其是台灣會不會成為「談判裡的對價之一」,而台灣也不能只是坐在一旁看戲、等著被通知。

翁履中表示,這次中美在馬來西亞的貿易談判,從表面看起來都是正面訊號:雙方都釋出善意、態度也柔和不少,讓市場稍微喘了口氣。他認為,這次如果最後是讓中國大陸願意買大豆,真的不用意外,因為這都是雙方精算後的安排:中國大陸花的成本不高,但川普可以對農業州選民交代,政治上大賺聲勢;而對中國大陸來說,也不是白白送好處,它也要換回一些戰略空間,「這些空間,外界自然揣測很可能落在美國對台政策上。」
翁履中指出,貿易代表們的談判沒公開提到台灣,但川習會卻不同,畢竟川普自己也說「我們會談很多事情」,美國國務卿盧比歐雖強調對台政策不會改變,但歷史上美國的對台政策從來不是單一立場,而是一個彈性空間範圍。台灣要問的問題是,「川普會選哪一種?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翁履中認為,美中交手中的幾個細節也值得注意:首先,盧比歐沒有去北京,代表中國大陸對他的制裁目前仍未鬆綁,沒有因為想要緩和氣氛就在原則上讓步。而且是談判代表陣容裡,李成鋼還在。

翁履中說,接下來最該觀察的,是川習會實際談了什麼,尤其是台灣會不會成為「談判裡的對價之一」。川普的交易風格,過去我們已經看得很清楚,他不是不能談台灣,只要有利可圖、政治可宣傳,他什麼都可以拿來當籌碼。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過去經驗的延續。台灣不能只是坐在一旁看戲、等著被通知結果。我們要有自己的主動思維,知道自己在這盤大棋裡的位置,也要知道對手怎麼下,自己該怎麼應。